港鐵新工程多 傳發債售資產籌資

  圖:港鐵正研究開源節流方案,應付未來資金需求。
  圖:港鐵正研究開源節流方案,應付未來資金需求。

  【大公報訊】港鐵(00066)正推進多個鐵路項目,未來10年,相關投資及保養更新等金額或高達2000億元,但近期土地招標成績欠理想,料相關收益需延後,現金收入恐未能應付龐大投資,故市傳港鐵正研究開源節流方案,包括考慮發債融資、出售或抵押商場或其他物業。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表示,各個鐵路項目是應特區政府要求興建,開支不應全部由港鐵承擔,建議政府循公私營合作鐵路發展模式分擔,又認為出售物業套現並非可取方案。

  早前港鐵已承諾於2023至2027年的五年間,為鐵路資產更新及保養維修等投入約650億元,又要在2027至2034年間將要為古洞、洪水橋、屯門南線、小蠔灣站等新鐵路線車站建設投資逾1000億元,連同北環線及南港島線西段,相關投資額或超過2000億元。惟港鐵現時市值近1700億元,分析表示,以港鐵的現金流收入,難以應付龐大的投資計劃,需要尋找融資渠道,或以「組合拳」方式融資,包括考慮發行30年長期債券,以降低現金流壓力,預料負債比率有空間從現時的約30%提高至60%。

  議員倡公私營合作

  對於港鐵要負擔龐大工程支出,田北辰將就政府今年財政預算案提交建議,促請推動公私營合作鐵路發展模式。他建議土木相關工程由政府負責,與機電相關例如列車、信號系統、路軌等部分則由港鐵負責,土木與機電工程開支比例一般為7:3。同時,港鐵在境外包括:深圳、北京、倫敦等的鐵路項目,亦以此模式推展,則港鐵有力承擔。經濟學者李兆波指出,部分套現、部分借貸可以「買時間」,1000多億元鐵路融資不是一次過支付,先渡過挑戰性時間,等物業市場好轉,利用過去模式,希望物業帶來利潤回到從前水平,可以減低項目融資成本。

  引入新科技 減少浪費

  節流方面,消息人士透露,港鐵將引入新科技,盡力減少浪費。對於會否考慮減少派息,消息人士表示要由董事局決定,但政府作為大股東,每年從港鐵收取60億元股息,惟在千億元財赤壓力下,估計不派息機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