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踐行以民為本 切實紓解急難愁盼 ─「邁向由治及興」系列評論之四\龔之平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好廣大居民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創造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營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不斷實現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對港澳兩個特區的發展、對港澳居民的民生福祉,念茲在茲,指引了未來努力方向。

  回歸祖國27年來,中央高度重視香港居民的切身和長遠福祉,堅定支持特區政府改善民生、造福百姓。隨着過去4年多來的撥亂反正,香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民生建設也迎來了新高峰。

  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新一屆特區政府,全面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點希望」,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破藩籬、拓土地,增建屋、強就業,惠民生、添幸福,一年來亮點紛呈成效有目共睹。

  全面貫徹以民為本,有效紓解民生憂難,「一國兩制」實踐邁入新階段,匯聚各界強大力量,共同打造「幸福香港」!

  掃除障礙 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

  回歸以來,香港各項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一些關鍵指數的國際排名長期位居世界前列。但經濟發展的同時,民生建設卻跟不上。原因何在?

  是特區政府不作為?是香港社會「無動於衷」?

  事實上,歷屆特區政府都致力改善民生,但阻力重重。一方面制度未完善之下,基本法所確定的行政主導難以有效落實;另一方面,反中亂港勢力利用制度漏洞,把控立法會,煽動「泛政治化」對抗,嚴重阻礙、破壞特區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努力。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只要能打擊特區政府施政,亂港勢力便不擇手段。議事廳內擲杯擲垃圾、議案遭無差別否決、瘋狂拉布等更是「家常便飯」。無論是減低強積金管理費、增加產假,還是人命關天的醫療規管、工廈防火安全及為增添房屋供應而提出的「空置稅」、拓土建屋的新舉措和議案,都無不遭到刻意刁難。

  全港十八區區議會內,連增設一條扶手電梯、拓寬一條街道、打造海濱公園,乃至是防疫抗疫舉措,也都難逃惡意阻撓破壞。

  2019年修例風波爆發,香港陷入回歸以來最嚴峻局面,連最基本的社會穩定都無法實現,商舖被焚、機場癱瘓、遊客被打,恐懼蔓延之下,改善民生更如同奢望。

  鐵一般的事實說明,沒有「愛國者治港」,就沒有香港政局的穩定;沒有政局的穩定,也不可能有民生的改善。

  關鍵時刻,中央出手,推動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解決國安危難的同時,也為香港的民生工作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完善選舉制度。4年來的事實說明,將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出香港特區治理架構,在立法會形成穩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的力量,有效減少政治爭拗和對抗的干擾,可以讓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致力於破解香港長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實實在在地增進廣大市民利益福祉。

  ——重塑新區議會。新一屆區議會履新一年來的事實說明,優化了區議會組成方式,強化了其諮詢服務功能,並完善了區議員履職監察制度,使區議會回到正確軌道,有利於特區行政主導體制的貫徹落實。區議員有效發揮了反映民意、為民辦事、助民解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協助特區政府進一步做好地區治理,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增加市民幸福感、獲得感。

  ——強化治理能力。一系列撥亂反正之下,香港解決了「誰治理」的根本性問題,為回答「如何治理」、「治理成效如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特區政府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大力提升管治能力,強化公務員問責機制和考核制度,理順政府內部協同合作的機制,簡政、提效、聚力,機制更順暢、目標更明確、行動更一致。

  撥亂反正,改善民生終迎曙光。

  回應關切 民本就是最大的期盼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香港發展一直牽動着我的心。」習近平主席和中央一直高度關心香港的民生、一直堅定支持特區政府改善民生。

  「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七一」的重要講話,道出了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體現中央對於香港民生工作的關顧和支持,更揭開了香港民生建設邁上「快車道」的大幕,為香港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4年多來的撥亂反正,沒有了亂港勢力的干擾破壞,沒有了無休止的政治對抗,特區政府可以真正着手處理那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香港社會也形成了迫切推進改善民生的強烈共識。

  在2021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致辭時提出了一個引起無數港人共鳴的「香港願景」:

  「當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時候,『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光明景象?我們期盼那時的香港,經濟更加繁榮,各項事業發展更加均衡,社會更加和諧安寧。」

  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安寧,民生福祉更有保障,這就是香港的民生期盼,也是特區政府全力以赴的方向。2024年2月22日,再次抵達香港、進行為期7天考察調研的夏寶龍主任,實地了解香港經濟發展、地區治理等情況,通過落區察民情,聽民意,與香港各界座談交流,了解香港各方面的發展,為香港打氣鼓勁,進一步提振了各界信心。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多次呼籲各界配合特區政府做好民生工作,他在出席立法會午宴時提到,立法會運作是否暢順高效,「事關香港發展及民生改善。」去年初,他指出,全體「同舟人」要共同實現香港市民的整體利益和民生福祉。

  中央的殷切關心關切,為香港民生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擔當作為 民心就是最大的肯定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裕民是根本,也是興的關鍵。

  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之後,更將民生工作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在中央的全方位支持、在政治上風清氣正的有利環境下,特區政府在民生工作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突破了很多過去未能突破的難題。習近平主席去年底在會見述職的李家超時,就充分肯定他「推動解決住房、醫療等民生難題」的工作成效。

  「惠民生、添幸福」,在李家超特首發表的第三份施政報告中,這一句話既是一章的題目,也統領了數十項具體政策。如果回望過去三年,本屆特區政府為改善民生而作出的努力,可以說是回歸以來力度最強、範圍最廣、成效最為顯著:

  ——面對民心最關切的問題:特區政府敢於作為,推出「簡約公屋」,填補公屋供應短期空白期,盡快為基層市民提供居所;建立輸入醫護人員制度,改善公營醫療長期人手短缺問題;建立「一年一檢」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保障勞工權益;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建立邁向自主審批藥械體制;

  ——面對民生的老大難問題:特區政府沒有迴避,大量增加公共房屋供應,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早前更推出了規管劣質劏房的諮詢建議,邁出了穩妥有序處理劣質劏房的重要一步,讓基層市民看到安居的希望。

  ——面對長遠結構性的問題:特區政府多策並舉,完善地區治理體系,通過改革區議會制度,設立關愛隊等措施,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支援;推動精準扶貧,在社福、安老等方面增大投入。

  2022年以來,香港市民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增加約2800元,上升超過10%;就業職位增加超過10萬個,失業率長期維持在約3%的水平;公屋輪候時間持續縮短,隨着「簡約公屋」的落成,市民的安居難題將進一步得到紓緩;特區政府與區議會、「關愛隊」、「三會」以及地區團體,強化合作,優勢互補,推動特區實現良政善治,市民明顯感受到新時代下民生的改善,社區更加和諧友愛,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踏入2025年,經過撥亂反正、完善制度、變革理念後的香港,在經濟民生等方面都進入了大發展、大建設、大提升的嶄新歷史階段。同時,內外環境的變化,也加大了改善民生的難度。

  ——敢啃硬骨頭。容易出成績的工作已經做了,能獲得更多支持的工作也在推進之中,但香港還有不少民生方面的「硬骨頭」。從住房到就業,從安老到醫療,從扶貧到青年,每一個問題都牽連甚廣,需要全方位、多層面、細緻化去處理。各界期待特區政府團結各界,拿出更大的決心、確立更清晰的目標、推出更有力的舉措,有效處理這些制約影響香港社會穩定的民生關鍵點。

  ——敢碰真問題。民生沒有所謂的「小事」,民生又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連。在財赤之下,如何有效平衡開源節流與關顧民生的關係?各行業受惠經濟增長的情況不一,如何有效應對勞工短缺與就業不足的關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寶貴的機遇,如何有效用好中央支持積極推進問題的解決?各界期待特區政府直面問題核心,制定推進策略和落實時間表。

  ——敢擔新責任。唯有改革才能在由治及興道路上攻艱克難,要科學、務實、有效改善民生,創造更公平的社會,單靠現有的應對模式未必有效,單靠特區政府一己之力也未必足夠。各界期待,特區政府以改革精神,創新制度機制,破除政策藩籬,團結社會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的力量,共同努力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的話溫暖人心,也道出治理的根本所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年賀詞中表示,今年的兩大任務:第一是改革求變,加強內聯外通;第二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共融。

  中央的要求和期盼,特區政府的作為和成效,港人的福祉和希冀,都緊扣民生二字。

  改善民生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中央千方百計讓香港「安」下來,「穩」下來,就是為了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面有效改善民生。「一國兩制」實踐的新階段,就是民生改善的新階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惠及民生,香港邁向由治及興的步伐才能更堅定、更穩健。

  同舟人,為香港;撐政府,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