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敦煌為什麼會有一個莫高窟?

  ●周兵 央視紀錄片導演

  敦煌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通樞紐,通往西域各地,通往中亞地區,乃至通往羅馬的咽喉之地。為什麼在敦煌會有一個莫高窟?為什麼在一千年的時間裏,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孜孜不倦地在這裏持續開鑿精美又浩大的洞窟群?

  敦煌自漢代西元前111年設立為郡,從軍事重鎮發展為一個繁華的貿易都市,距今2,000年前左右就有人開始稱它為「華戎交匯一大都市」,意指它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首選之地,往來於中原和西方之間的中亞第一都會。貿易帶來了思想和藝術的交流,甚至是時尚生活的流行傳播。在超過千年的歲月中,敦煌曾匯聚了不同國家、民族的商人、使節、藝術家、宗教人士,而佛教僧侶更是頻繁路過敦煌,往來在絲綢之路上,他們帶來一種流行於世的佛教信仰和修行方式,這就是在河流之畔,居山谷而居,在山谷崖壁上開鑿洞窟進行禪修,禮佛。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塑造出不同風格的佛像,繪製理想中的色彩、線條來表現佛國世界,敦煌壁畫由此產生。

  這種佛像與壁畫相結合的洞窟形式,分為禪修窟、中心塔柱窟、禮拜窟還有大像窟等,為往來於敦煌的信仰佛教的商旅提供了精神上的寄託,以追求心中快樂的源泉。

  在這個繁華貿易的都市中,信徒們擁有一個禮佛場所是必不可少的。而歷史的背景是佛教信仰和思潮自東漢以來逐漸演變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宗教,佛教在中國化發展中和儒家學說、道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思想體系裏的三大主流。尤其是在中國南北朝時代風行於中國大江南北,至隋唐出現八大宗派,從朝堂到普通百姓家,佛教信仰成為越來越流行的生活方式,乃至五代、北宋,直至西夏和元代,近一千年的時間裏,這樣的流行生活方式在敦煌被傳承和推崇。即便是朝代更替,戰爭不斷,生活在敦煌的人們一直不斷地在崖壁上開鑿洞窟,修鑿佛像,繪製壁畫。這樣的生活方式對現代人來說難以理解,但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們都願意參與其中。其中有王侯貴族,也有普通百姓、僧人、商人等,營建這樣一個洞窟群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心願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而他們又擁有着巨大的財富和能量,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和強烈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千年前中國的敦煌會出現一個精彩絕倫的莫高窟石窟藝術。

  如此精彩動人的莫高窟,在絲綢之路上並非是一個孤例。從中亞地區到今天中國新疆再到敦煌、河西走廊,乃至陝西、山西地區都綿延分布着大量的佛教石窟群。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還有彩塑則是其中規模最大、最為精彩的留存。史料顯示,當時中國最精妙、最流行、最高超的壁畫藝術集中在洛陽和長安,尤其是在唐代。但由於戰亂和朝代更替,這些中心城市裏的寺廟被毀,精彩絕倫的壁畫蕩然無存。然而,隋唐時期精妙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來自洛陽、長安的藝術影響,竟然能在敦煌莫高窟找到。儘管千年間,敦煌歷經多次戰亂,無論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還是後來與不同軍事勢力的戰爭,它都沒有遭到大規模破壞。這是因為戰爭的獲勝者本身也信仰佛教,信奉這種主流的、時尚的生活方式。敦煌的統治者幾經更迭,但其核心的佛教藝術生活方式一直得以保護傳承。或許在敦煌世家貴族的邀請之下,來自長安中原地區的藝術家們不斷來到敦煌,繪製壁畫,帶來了中國繪畫中流傳千古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和來自古印度的天竺遺法,古希臘的健陀羅藝術相互交融創新。一個個典範的藝術作品也一一誕生。從一些文獻記載中可見,一個敦煌家族在長達300年的時間裏,不斷營造、修復、創新一個洞窟。從這個洞窟中,我們看到了敦煌人對莫高窟的堅持和執着。今天敦煌莫高窟還留存的700多洞窟裏,我們還可以看到張家窟、李家窟、翟家窟、曹家窟等家族營造的洞窟,那些普通的農民、商販甚至妓女都會眾籌修建洞窟。

  然而到了元代,即西元13世紀,石窟的建造突然中止。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最後一幅壁畫是第三窟的千手觀音,那幅壁畫匯集了不同時期的線描技法,成為莫高窟藝術最後的絕唱和經典,也在千年之後啟發了今天舞台上非常耀眼的歌舞千手觀音的創作。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後,大量貿易開始通過海路與西方交流,絲綢之路的陸路因戰爭和不同原因逐漸沒落。敦煌開始逐漸成為一個邊陲小鎮,經濟貿易的輝煌畫上了句號,其輝煌的造窟歷史也隨之終結。今天我們遙望千年之前,發現敦煌曾經是無數人從東方走向西方,或從西方走向東方的必經之地,沙漠中的綠洲,既是獲得財富機會的地方,也是滋養精神和欣賞藝術、安頓靈魂的城市。

  在那個中古時代,敦煌造就了莫高窟。莫高窟的誕生伴隨着藝術和思想的交流,也留存着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和藝術品,成為我們探索歷史的鑰匙和珍寶。從它開啟的那天到如今1,600年後,它仍然受到人們關注和推崇,總會有人在某個時刻說:人類的敦煌,心嚮往之。

  在我的心中,在非常多熱愛藝術的人們心中,敦煌莫高窟在這個星球上,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