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碗粉
曲靜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沒有什麼宏大敘事,經由味蕾的饜足實惠又實在,每每遊蕩在市井,流連於街巷,深入生活的內部,在一餐一飯的質樸和富足中,感受這一處的鹹甜、這一味的清歡、這一款的醇厚綿長,是不是有着比所謂意義更重要的求取?!
風雪夜歸人所極力撲奔的,是撣去兩肩霜雪一身朔氣後的溫熱茶點哦,也是小兒的癡纏、婦人的亮眸,是一懷安定、安然,是一盞暖黃的燈,是歲月靜好的企盼。
具體到,行萬里路後仍苦苦思念的那一道餐飲,被無數個日子追剿、被亂七八糟不適比對,又被各種時光裏的故事烘托,家鄉的一味小吃形而上地浮出水面,不僅脫離了低級趣味,甚至跳出事物屬性,完完全全就是不由分說、不可取代、直奔主題的那一場風花雪月。
吉林煎粉算是其一。
至簡的材料、至簡的配方、至簡的火候標準、至簡的舖面、至簡的價錢、至簡的色香味,就那麼清清淺淺地立在巷子深處,等你。
土土的、賤賤的,小家子氣十足,反釣着人奈何不得地搭訕,湊近,腆着臉地坐下,舉着,朵頤,吃來吃去,也不過是芝麻醬的香,蒜汁、醋汁、香菜末、辣椒油澆出的駁雜,佐着吸溜在舌的一口滑爽道地的粉。尋常普通得都沒人來爭正不正宗的所謂譜系,卑微得又喊不下大價錢去提升門面檔次。就是一份小吃,還是上不得廳堂地道,不然才真是壞了它的聲名。
每個城市都可能被一道小吃認領。
就躲在胡同深處,黯淡卻也恣意地勾引,用的還是「一招鮮」的爛俗手段。
咋不說那裏隱約着你的青蔥歲月、你的初戀暗戀、你的互識於微時的單薄撫慰。
也有沒任何套路的單純惦念。走過路過,嘬上一口,權當點頭致意、微笑別過。
都還記得幾年前的一幅手繪吧:熱乾麵病了,躺在病床上戴着大口罩,窗外一群來看望的小夥伴,有小肉串、小火鍋、肉夾饃、小籠包,還有驢打滾和煎餅果子……手裏舉着「熱乾麵加油」。那一刻的溫情傳遞,讓多少人想想就淚奔。
小吃和吃貨們都沐浴到同一輪暖陽下。
人活在世,辛苦地奔生活,怎麼能離得了小吃的陪伴哦,那幾乎就是與鄉愁伴生的一味「奢品」,是媽媽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是被寵愛、被懷抱的滋味,是成長後無論如何都無法忽略的叮嚀和囑望。
在我們這個小城,你可以沒吃過吉林煎粉,但肯定都知道吃食裏有這麼一號,被青眼相加。
「老太太煎粉」「巷子煎粉」兩家門前的客多些,據說,還有被口口相傳招來的外地客。被本地熟客認真告知:來碗煎粉別忘配茶蛋,切切。
其實還可配一小玻璃瓶的汽水,量少價廉,別處都少有賣的。只在這裏,只這麼夥着售,才覺得對味,才覺得缺一不可。
一頓也就十來塊錢,是不是經濟?以前更便宜。最早我們吃時才3角錢一碗,說起來已是快四十年光景了。
幾十年的歲月沉澱下來,大館子的招牌菜式自然記下不少,但還是對升斗小民的選擇格外上心一些,比如青島街的餄餎條、順誠水煎包、河南街裏的福源館點心、新興園的招牌蒸餃。
沒來由地想到另一味「網紅」鍋包肉,我們吉林都有「鍋辦」(鍋包肉辦公室)了耶。
鍋包肉就是一道菜式,我也會做,幾經磨練,比不上有證大廚的賣相,卻也在家宴中屢屢出鏡,主打一個親自掌勺、口味自酌的便利,孩兒們雀躍。只是又是走油,又是以糖芡汁,中老年的體格不抗造,只有摘下圍裙看別人撒歡的份兒,輔一臉慈祥老外婆的笑。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林市作協副主席。曾獲吉林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