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會新氣象】提升社區治理 高效專業服務居民

  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新界社團聯會副秘書長

  筆者擔任沙田區議員已有一年時間,深刻領悟到社區工作的意義。在這一年中,筆者多次與商戶居民接觸共處,了解他們生活中遇上的大小問題,跟進和調解過多個涉及大廈管理的個案。樓宇如同城市的骨架,而大廈管理則是支撐這骨架的筋脈。這些筋脈既細膩又複雜,牽動着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着社區治理與公共政策落地的成效。

  剛剛投入區議員工作時,筆者以MRICS測量師的知識為基礎,抱着滿腔熱忱,希望可以憑專業知識解決居民遇上的難題。然而,社區工作的複雜性遠遠超出預期。大廈管理問題表面上是技術層面的處理,實則充滿人情與制度的矛盾。在這些問題面前,筆者學會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應對,更多的是如何用心引領居民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2023年的世紀暴雨過後,一些商舖的水道因被阻塞而無法正常運作,商舖被迫停業,店主與法團無法協調,最終演變成一場法律糾紛。這場糾紛持續了數月,雙方因賠償責任僵持不下。年邁的法團成員無奈地看着業務受阻的店主,卻說不出一句安撫之言。店主則一再強調自己的損失,情緒激動。筆者作為區議員加入協調時,心中不禁感慨,這樣的情況並不單純是個法律問題,更是鄰里間信任的裂痕。

  注重人際溝通

  某屋苑曾因大型維修,需要每戶攤分數以十萬元的費用,居民聽到消息後,都大表焦慮與無助。其中有一位獨居長者業主向筆者傾訴,指這筆費用會讓她的生活陷入困境。為協助居民,筆者與團隊設置了臨時服務站,解答申請政府的「樓宇更新大行動」津貼的疑難和協助填表。短短兩周內,我們舉辦了六場服務街站,協助超過五百名居民解決問題。居民紛紛表示感激,放下心頭大石,筆者也從這次經驗體會到,大廈管理的核心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相互理解。

  有時候,大廈管理問題可能源自社區的結構性變遷。例如,火炭工業區逐漸轉型為住宅區,本應是城市發展的進步,卻為不同持份者帶來嚴重的矛盾。一間經營了40年的冷倉,因距離新建住宅區僅數十米而遭到居民投訴噪音問題。冷倉經營者本來希望以加裝隔音屏障解決問題,但因安全風險而不獲批准;居民一直受噪音困擾,也沒有了解到冷倉經營者曾經努力嘗試解決問題。雙方針鋒相對,筆者在其間居中協調。在過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城市規劃與社區連結之間的張力,體會到這不僅是冷倉與住戶之間的問題,更是城市發展的代價。

  在一年的區議會的工作中,筆者也看到政府在樓宇管理方面所投入的努力,為居民提供了多層次的支援。民政事務總署推行的免費法律諮詢計劃,為居民提供初步的法律意見;「大廈管理中央平台」則整合了多部門資源,幫助居民及業主法團應對大型維修與管理問題。此外,地區民政事務處的「大廈管理證書課程」,讓更多居民了解滲水處理、裝修安全等實務,進一步提升了業主的知識與能力。

  持續講解新策

  然而,樓宇管理問題時刻存在,解決老問題後,新問題不久又會出現,需要付出精力持之以恒關注和跟進。《建築物管理(修訂)條例》將於7月實施,這部法例要求業主更多參與重大決策,並對文件保存提出更嚴格的規範。條例的推行無疑是提升管理透明度與問責性的契機,但也對業主法團及居民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已全力促進條例的宣傳與落地,通過定期舉辦講解會與法律支援活動,幫助居民適應新法例的規範。

  在大廈管理工作領域中,最令筆者動容的,是每當問題解決之後居民臉上的笑容。這些瞬間讓我明白到,大廈管理的核心,其實是以心換心。某次協助居民解決滲水問題後,一位住戶遞上一句簡單的「多謝」,已讓我感到無比溫暖。「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一年中,大廈管理工作帶給我的,既是對專業的挑戰,也是對人心的打磨。

  社區治理的路程充滿了困難與挑戰,但也因為有居民的支持而變得有意義。今年筆者將修畢法律博士學位,屆時會以專業精神結合法律知識,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務。筆者相信,大廈管理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是一份關於和諧與希望的承諾。每一個問題得到解決,都是社區信任的重建;每一份努力,都將為居民帶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