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與內地城市協作 海陸空多式聯運

  左圖:陳美寶強調,香港要透過海陸空三方面做好「內聯外通」,鞏固香港航運、航空樞紐地位。\大公報記者 黃洋港攝;右圖:香港在航運方面將積極探索與內地城市或港口的協作,利用鐵路和飛機等發展「多式聯運」。
  左圖:陳美寶強調,香港要透過海陸空三方面做好「內聯外通」,鞏固香港航運、航空樞紐地位。\大公報記者 黃洋港攝;右圖:香港在航運方面將積極探索與內地城市或港口的協作,利用鐵路和飛機等發展「多式聯運」。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上任快一個月,她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未來有四個工作重點需要加強:包括航空、航運和物流業、運輸基建、民生交通。她強調香港要透過海陸空三方面做好「內聯外通」,鞏固香港航運、航空樞紐地位。

  航運方面,將積極探索與內地城市或港口的協作,利用鐵路和飛機等發展「多式聯運」。她希望透過與內地輪船企業協作,利用國家的新能源,在本港營造產業鏈,最終形成產業圈。

  航空發展方面,她指出需有戰略性思維,主動爭取更多航點和航權,如「一帶一路」國家、中歐和非洲等,她相信,「香港背靠祖國,航空發展方面的經濟效益是無限的。」\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易曉彤(文) 黃洋港、融媒組(視頻)

  「航空事業、航運以至交通運輸基建方面,都要有創新的思維,將工作做得更加好。」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本港航運面對不少挑戰,包括與貨物生產地距離較遠,以及受工業轉移和地緣政治影響,過去十多年間,大灣區內地城市有不少港口冒起,發展迅速。她坦言,面對競爭,香港的貨運量未必可跟20年前相比,但面對新格局,可以開創改革創新思維,例如與內地港口協作,發展「多式聯運」,即一箱貨不只限於船運,同時可使用陸路或航空設施。

  把香港服務聯繫到貨物產地

  她指出,內地高鐵或鐵路系統網絡現已相當發達,西北面連接「一帶一路」城市,以及國家邊境鄰近地方,可透過鐵路運送貨物到香港的港口。她舉例,廣西造就契機和商機,「西邊有不少貨品,希望透過鐵路或運河的協作,發揮協同效應,增加新貨源,將香港的服務聯繫到內地的貨物生產源地。」她預告,將於下周帶領團隊拜訪廣西,參觀當地物流設施,期望可參照內地市場發展模式,帶來更有系統的物流發展。

  被問及香港貨運量可否回復到昔日數字,陳美寶認為,應整體看待華南地區的需求和貨源以至供應,「我們會將自己的站點拉高拉闊,不會只看香港要有幾多貨品,而是整個大灣區『做大個餅』,提升服務,這樣會較為積極和務實。」

  她表示,去年香港海運港口局推出行動綱領,吸引更多公司來港從事海事保險、法律、仲裁和船舶管理等業務,相關公司現有1100間。未來將透過修例推出稅務優化政策和措施,在吸引外資做海運服務方面,保持競爭力。

  航空發展方面,陳美寶說,在機場層面,需增加更多航班和航點;在局方層面,會鼓勵團隊在航空航權方面採取更積極開放態度,最近已做好思維革新的準備,用更具戰略性的思維,在現有已簽訂的航空服務協議下,剔除一些限制,幫助香港鞏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另外,會拓展新的航空夥伴,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中歐、非洲和南美。她說,過去兩年,已先後和10個海外航空夥伴,擴展了航空協議的條款,相關運力已增加到可達六成。

  增航班航點闢各國新航線

  陳美寶表示,剛過去的聖誕節,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班升降量達到每日約1150班次,跟疫情前相若。隨着機場三跑道系統開通,機管局正積極籌備兩幢全新機場客運大樓在今年內分階段啟用,希望吸引更多外地航空公司和旅客,利用新客運大樓的空間和設施,做到更多元化和全面。她強調,航空貨運也是發展重點,2024年首11個月貨運量達到450公噸,超越2023年的430萬公噸,要積極做好香港的領先地位,當擴展航點時,會看重貨運樞紐。

  陳美寶表示,國產C919客機元旦起開通滬港商業航線,為香港帶來新發展契機,包括人才培訓、飛機維修、飛機租賃,希望發揮香港傳統優勢,將航空與金融等專業服務結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傳媒或社會可能會問,可以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幾多?我會跟大家講,經濟效益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