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用大數據分析精神病藥風險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跨學系研究團隊,利用醫院管理局的40萬份醫療大數據,進行全球首個針對高效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與血癌發病率關聯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使用「氯氮平」導致血癌的風險極低,平均每一萬人用藥一年,僅增加不到六例血癌,顯示此藥的臨床風險相當低。該團隊建議,本港衞生署及各地藥監機構無需進一步限制「氯氮平」使用或發出特別警告。
建議無需進一步限制使用
該團隊表示,雖然早前西方初步研究曾指服用「氯氮平」可能顯著增加血癌發病風險,但在本港以至世界各地使用該藥時,已有嚴格的血液監測措施。因此,建議本港衞生署及各地藥監機構無需進一步限制「氯氮平」使用或發出特別警告,以便及早用藥有效治療精神病。
「氯氮平」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藥物,其療效顯著,能有效減輕精神病症狀。不過,最近芬蘭和美國的研究顯示,「氯氮平」或與血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但由於數據限制和研究設計等原因,目前尚無法有效估算服用「氯氮平」所導致的血癌病例數字,所以這項風險的臨床意義尚待確定。
服用「氯氮平」致血癌風險低
為此,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的全港電子健康紀錄作綜合縱向回顧,從2001年至2022年40萬份數據篩選,追蹤當中約一萬名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紀錄由首次使用藥物開始七年間的健康狀況隨訪,並檢視血癌發病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用藥後患血癌的絕對風險非常罕見,與西方研究結果脗合,即「氯氮平」與血癌發病率確有些微關聯,但其他癌症風險並無增加。
領導該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兼臨床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助理教授黎子駿表示,「現時的血液監測措施已十分完善,加上我們的數據顯示服用此藥後患血癌的概率極低,病人無需過分擔心『氯氮平』可能引起的血癌風險。臨床上,醫生應該權衡此藥的風險和益處,同時考慮『氯氮平』與血癌關聯的罕見性,按病人需要作出適切安排。」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重新檢視其他精神藥物的潛在不良反應,特別是癌症風險及其整體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黎子駿又指出,「我們希望通過跨學科合作和努力,能夠更好地幫助日常的臨床決策,使精神疾病患者的藥物使用更加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