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用算法打敗算法\胡一峰
早就聽過「大數據殺熟」,前幾天有幸親身經歷了一次。事情是這樣的,那天女兒早起有些咳嗽,上班路上,妻子囑我網購止咳藥。正要付款之際,她忽又想起曾在平台辦過會員,可以得到一些優惠。於是,又打開她的手機搜索了一下。這才發現,同一種藥,同一個平台,她的「會員價」竟然比我這個「小白」還貴幾塊錢。
原來,我們遭遇了「大數據殺熟」。因為妻子在平台上買藥較多,且多次買過這種止咳藥,平台就記住了她的偏好,並將其變成她的軟肋,偷偷提高了價格。幸好,狡詐的大數據還沒有發現,我和她是一家子,共有一個女兒,不然,即便用我的手機購物,恐怕也會遭遇「背刺」。不過,如果任由算法無法無天把「殺熟」進行到底,這一天恐怕遲早會到來,因為從大數據中推算親屬關係,並不是什麼難事。真是細思極恐。
新聞裏說有關部門已經出手整治「大數據殺熟」。而年輕網友奮起自救,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方法是在社交媒體或購物平台上頻頻表達對價格的不滿。有網友說,第一次搜機票,直飛最便宜的四千三百零九元。於是,寫下「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反覆多次,價格竟變成了一千九百零三元。看着這些攻略,忽然想起以前逛地攤的經驗。看中某件東西時,千萬不能流露出志在必得、愛不釋手的神情,而要以淡漠的口氣詢問價格,隨手放下,裝模作樣東挑西揀一番,砍價時則作隨時放棄狀,如此,方能小步慢跑地抵達賣者底價。
我從來都把討價還價看作高難度的技巧。精於此道者,須掌握心理博弈技巧,又有表情管理的本事。小時候跟大人趕集、買菜,多次領略箇中高手風采。沒想到網絡購物發達的今天,這古老的手藝竟煥發生機,並有了科技感滿滿的名字:用算法打敗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