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 里/家庭故事的效力\葉 歌
美國心理學家Robyn Fivush三歲時父親因癌症過世,母親遭遇嚴重車禍,數年間一直接受治療。她和姐姐由嚴厲的祖母撫養長大,但祖母對她了解父母過往的渴望多加斥責。成年後,她的專業領域卻是家庭故事。
她在研究中發現,如果父母喜歡講述家庭故事,兒女往往學習成績更優秀,與人交往更成熟,智商、情商都比對照組高。因為家庭故事能加強孩子的自尊,讓他們處理問題更自信。所謂講故事可能只是餐桌上三十分鐘的交流。如一個常見話題是「今天發生了什麼」,父母詢問孩子一天的經歷,也分享自己這一天做了什麼、如何跟人交流。他們展示成人視角,分享成人世界的點滴,也為孩子提供處理問題的模版。
講述家庭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搞清事實,而是通過特定的敘事方式達到正面效果。有的父母較真,只關注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其實,如果父母和子女能採用「合作」的方式講故事,家長多問開放性問題,和孩子一起梳理故事涉及的情感,對他們的心理成長更有益。家庭故事有三種情節模式:家長只講悲觀、黑暗的故事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當然不好,但如果父母只講「正能量」故事,把自己打造成無所不能、無往不利的英雄,也會有問題。因為這類故事沒有教導孩子遇到挫折、失敗時該如何應對。最有效的敘事模式是「先抑後揚」,家長分享自己從生活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幫助孩子成長。
以上研究發現都有道理,因為家庭故事是外在世界的微縮模型。但最基本的出發點其實是父母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和他們進行有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