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古鎮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位於鹽官古鎮內的金庸書院成金庸文學研究重要場所。
●位於鹽官古鎮內的金庸書院成金庸文學研究重要場所。

●金庸書院「書劍堂」懸掛着代表鹽官古鎮特色的錢江潮木雕。
●金庸書院「書劍堂」懸掛着代表鹽官古鎮特色的錢江潮木雕。

  流淌了千年的運河水,不僅孕育了沿河散落的18個嘉興古鎮,同時也賡續了嘉興的千年文脈,王國維、茅盾、金庸、徐志摩、豐子愷、木心、余華等一批名家大師都曾在這裏枕水而居,又從這裏走向世界。多年後,他們用各自獨特的筆觸,寫下了對故鄉古鎮的那份回憶與眷戀。

  對於金庸來說,故鄉既是童年的美好記憶,也是創作的源頭與源泉,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就取材於鹽官古鎮。在該書的後記中他這樣寫到:「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了的。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射鵰英雄傳》中描寫的擁有千年古剎和銀杏樹的新塍古鎮小蓬萊美景也讓許多讀者印象深刻。離家多年後,他仍懷念着家鄉的草木風物,他說:「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

  來到沈蕩古鎮一定要去賁湖老街逛逛,全長1.5千米,青磚灰瓦、雕樑畫棟的晚清至民國初期建築映入眼簾。而在老街上,最負盛名的當數勝利飯店。店內還原了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的飲食場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幾乎是遊客進店的必選項。店外的石板上刻着「余華文學地圖——沈蕩篇」,標注了《活着》的新豐、《文城》的齊家和《世事如煙》的半路等。

  「走了五省,經過大小百數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漫畫大師豐子愷在他的回憶散文《辭緣緣堂》裏,用樸素又滿含深情的文字描寫了家鄉石門古鎮。「只有石門灣,火車不即不離,而運河躺在身邊,方始有這種特殊的旅行法……這條大運河四通八達,交通運輸異常便利。」在他筆下,到了這裏拐了個120度大彎的大運河,成為了濃墨重彩的存在,不僅給他帶來了藝術的滋養,也把他「帶了出去」。

  香市裏的鑼鼓聲、林家鋪子的叫賣聲、三珍齋醬雞的香、夜行船裏的味、老通寶的憨厚、多多頭的覺醒、荷花的倔強……一個個精彩的烏鎮故事,都曾在茅盾的筆下活靈活現。在他的文章裏,烏鎮的方言、風俗、習慣,如同一幅幅江南水鄉風情畫,栩栩如生般映入讀者眼簾。他在《西江月》中曾這樣讚許故鄉:「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

  在他們的筆下,嘉興古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