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學歷造假 確保人才質素

  曾智明 全國政協委員 明匯智庫主席

  近日出現的內地學生偽造學歷來港報讀高校事件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本來內地學生來港讀書是一件好事,可以彌補香港人才不足及加強兩地的教育交流。但是,個別人的學歷造假現象引起社會擔憂。有關當局須高度重視,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全面打假,以確保香港作為國際人才中心的聲譽,保障香港培養及吸納的人才質素。

  教育局表示,目前參與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的內地高等院校多達145所。同時,有15所香港高校在內地本科招生。其中,2023年申請季,香港大學通過包括高考在內等多種方式共錄取了570名內地學生;2024年數字則預計達到600至700名。香港中文大學2024年計劃增加約100名內地高考生的招生名額,從約300名增加到約400名。然而,隨着香港高校日益獲得內地家長及學生的青睞,有少數中介為非本地學生偽造學歷,申請來港就學或工作。保安局表示,2022年至今,共有25人涉以假學歷報讀本地大專院校被捕。當中8人被起訴,3人罪成,5人保釋候審,另外有17人的個案仍在調查。被定罪人士最高刑罰為監禁17周。

  雖然弄虛作假的人只佔申請人數不足百分之一,但是對整個制度而言,則可能會造成信任危機。如果不積極防範、嚴厲打擊,將會影響目前進行的「搶人才」政策,有損來港人才聲譽。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強化審核機制。一方面,作為批准申請者入境的部門,入境處應加派人手,核實來港求學學生的資格與文件真偽。除了突擊實地巡查外,還須提高常態化審查質素,強化對入境處職員辨認真偽的水平,必要時還應引入設備,提升防偽措施。另一方面,香港各院校招生部門,也要提高鑑定學生學歷的專業手段及健全機制。比如,院校招生人員須增加對內地高校文憑證書的真偽辨別,以及暢通與內地高校的溝通機制,達到必要時可透過視頻、傳真、電話得到對方協助的目的。

  第二,要求報讀者為學歷提供公證。香港的院校可考慮要求申請人對學歷提供內地公證。此舉雖然增加了學生的申請環節及涉及一定的費用,然而,利弊權衡之下,內地公證處的公證環節最能讓假學歷無所遁形。這個做法也可以考慮延伸到目前人才來港的計劃,避免個別人偽造假學歷乃至假經歷而魚目混珠。

  第三,加強對中介機構資質的事前審核。現時在香港申請成立中介公司門檻很低,也因此造成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香港是自由經濟體,註冊公司較為便利,但不代表公司註冊處無所作為,凡是在經營範圍中涉及到招生服務的,可在處理申請時嚴加審核,盡量攔下一些有意鋌而走險的不法之徒。

  第四,設立假學歷申請者黑名單制度。現時入境處會依法宣布涉及假學歷者的簽證及入境許可失效;若申請人使用虛假資料,即使已取得香港居留權,當局也可將其遣返原居地,並取消居留權,在一定期限之內,有造假紀錄者不得再次申請來港就讀、工作及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