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舞2024 走進Dimitris Papaioannou的舞台內外
十分後知後覺,直至Dimitris Papaioannou的《請進》(INSIDE)影像裝置開始放映,我才知道西九「自由舞」系列的作品和活動。「自由舞」原是西九策劃的一系列香港及國際編舞家的前衛當代舞作及有關的工作坊,包括香港舞蹈家楊春江的《異靈異性「自由空間天體樂園」》、泰國編舞家Kornkarn Rungsawang糅合現代VR和AR技術創作的《舞求必應》,還有我後來進場觀賞的著名希臘表演藝術家Dimitris Papaioannou長達6小時的舞台演出實錄《請進》及其親攝的幕後紀錄片《幕後請進》(BACKSIDE) ,和壓軸戲碼奧地利編舞家Florentina Holzinger的《舞蹈》(TANZ)。他們創作風格迥異,充分展現出歐亞前衛舞蹈藝術家對舞蹈(劇場)的思考和人文關懷。
Dimitris Papaioannou的無刪剪紀錄影像《請進》,來自他2011年的同名真實舞台作品《INSIDE》。《INSIDE》現場演出中,劇院舞台上搭建日常生活的房間,讓30名演員流水般進出,重現每個普通人回家後千篇一律的動作——脫鞋、放下行囊、上廁所、洗澡、睡覺等等。所有表演者/舞者躺在家居睡床後,便陷入床褥裏的裝置離開舞台,再以其他身份和着裝登場。表演者川流不息、源源不絕,也是「來來去去一班人」的另一種演繹。
窗外景致既有白天到黑夜的時間變化,也有火車或郵輪風景般的空間推移。不禁令人想起電影《Poor Things》中郵輪外似真似假的風景輪轉。而《Poor Things》的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正好與Dimitris Papaioannou同是劇場導演和2004雅典奧運開閉幕式的創作人員,在時空轉移的畫面選擇上,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請進》作為一齣表演藝術作品,它必須與Dimitris Papaioannou親攝的81分鐘《幕後請進》一同觀賞。《幕後請進》鉅細無遺地揭示出舞台前中後各種機關裝置的奧妙。如表演者如何在觀眾眼皮底下,活生生從大床中央直接消失不見,原來床墊下是一個如同逃生網的退場通道。表演者亦必須抓緊出場的時間點,或重複一些特定動作或坐在餐桌旁進食。這些看似從容悠閒的生活節奏,在舞台管理上必須靈活精準,才使得一切既相同又不同,既平淡又有創意。
Dimitris Papaioannou的漸變人文風景中,6小時內觀眾固然可以在場內自由進出,我們觀賞似是無限輪迴的畫面,自是領略到箇中的人生感悟,亦開始感受到希臘大師Dimitris Papaioannou的創作觸覺——他對「重複」這件事實在非常非常感興趣。在談《INK》時,筆者便曾歸納Dimitris Papaioannou的視藝背景,使得他的創作往往從傳統戲劇偏重情節和人物的舞台,一轉而為以構圖、物料說話的巧思和隱喻,為故事帶來嶄新場面和詮釋。幾年前在香港播放的舞台映畫《NOWHERE》便展示出舞者如何與燈光設備、吊桿結構共演,電腦編程設計讓26位表演者移動在機械設備之間。機器的冰冷又無縫銜接的「重複」,更是思考人與機器關係的切入點。Dimitris Papaioannou的名作《偉大馴服者》(The Great Tamer),更在開首已不斷出現「重複」橋段——舞台上蓋住赤裸身體的白布不斷被吹走。《INK》則借助水和海洋生物等特質,大玩水喉與八爪魚瘋狂噴水、跳脫失控。
Dimitris Papaioannou是首位被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邀請擔任編舞的編舞家兼劇場導演,自詡深受Pina Bausch影響。Pina Bausch《穆勒咖啡館》中椅子無限倒下和徒勞的撥亂反正;《康乃馨》不斷把美好的事物與非常不討人喜歡、甚至噁心的東西並置;《呼吸》中一名白人舞蹈男老師,重複糾正印巴女舞者的腳尖,該如何尖銳、富線條美。觀眾很容易注意到,Dimitris Papaioannou每每把「重複」敘述元素和技法發揚光大,乾脆把日常生活的樣板動作推到極致,玩夠6小時;《幕後請進》紀錄演員如何走馬燈般進場退場。漫長人生無望乏味,《請進》轉變的戶外時空都不過是投放的影像,我們都在時空和生命的籠牢,走不出去。
《講進》放映在西九團隊的策展中,自由空間的大盒場內都布置成豆豆沙發,觀眾近乎躺平來感受這場「漫長的重複」,還有背後大量玻璃杯子疊成的玻璃城市天際線大陣。這些杯子呼應影像中表演者喝水的盛器,人人都在杯子和喝水的動作中過活。想當然的是,當劇場長達12小時、24小時的演出已不是新聞,或許如何把6小時不斷重複、「魚樂無窮」般的表演演繹得饒有深意,才是表演藝術的關鍵。又或許,「重複」這件事本就在瞬息萬變的世代裏,自帶療癒功能。如同狂歡節的反面,沉澱了的畫面,就是心靈休憩站。●文:梁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