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微短劇瞄準中國四大名著 《美猴王》創新再現中國神話奇幻世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從小人書到電視劇再到動畫片,孫悟空不僅是幾代人的童年「回憶殺」,更是最初的「童年男神」。而當AI遇上孫悟空,這個充滿綺麗幻想的「齊天大聖美猴王」將如何帶我們再一次「穿越」回童年,繼續拓展我們對《西遊記》的全新想像?1月1日起,國內首部AI賀歲微短劇《美猴王》在央視頻客戶端及抖音平台正式上線播出,每天兩集,連續更新5天。
當AI微短劇看向中國四大名著的改編時,如何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又以創意取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視聽新媒體中心內容一部副主任、AI微短劇《美猴王》總導演楊娜表示,這是中國神話系列在AI領域的一次創新。她認為,對經典名著的每一次改編實際上都要符合當下價值的,而貫穿整部劇的價值觀,就是戰勝自己,成為人們心中想要的孫悟空。美猴王到齊天大聖的成長之路,就借用鬥戰勝佛的這條主線,重新賦予現代社會的意義。
專家把關AI創作
與大部分AI作品強調多視覺衝擊、寫意風格有所不同,此次,AI微短劇《美猴王》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注重故事呈現、邏輯連貫、情感表達等內容性部分的製作,並邀請權威專家對角色形象、故事講述、畫面呈現等進行嚴格把關,以提升劇集整體的觀賞體驗和藝術表現力。
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深度學習和對大模型的深度訓練,AI微短劇《美猴王》技術團隊不斷優化和改進現有技術,實現AI前沿技術與中國古典文學精髓的巧妙融合。楊娜分享說,AI技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AI無法理解半人半猴的情況,為了保持AI在劇中的含量,在製作中需加入了一些AIGC,也需要用人工對畫面進行篩選。例如,AI生成的服飾是否符合中國的傳統服飾樣式,是否符合中國的審美,劇中的建築是不是符合古代建築風格,這些素材的背後都是有大量的專家在審核和把關。
另外,楊娜發現AI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剛需崗位,例如,懂AI的分鏡導演。在實際製作時,AI無法理解編劇的很多要求,對生活常用的鍋碗瓢盆兒在生成時也會出現吃力情況。這種時候就需要和分鏡導演溝通設計銜接的鏡頭,去保證故事的完整性,也保證AI的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