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年近九旬仍身體力行赴一線

  「路先生86歲時,還帶着我們去做田野調查,去了四川、重慶、陝西、山西、河北、天津等省份,查詢和調查民間教門的有關資料。」山東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彭淑慶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多次跟着路遙參加田野調查,調查多在農村,爬山、走訪農家,路遙都是身體力行。

  晚年承擔兩項國家課題

  2004年起跟着路遙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彭淑慶2009年博士畢業後留校擔任路遙助手。「做田野調查其實很辛苦,八十多歲的路先生都是跟我們一起,我們特別感動。」彭淑慶告訴記者,路遙告訴他們,相比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田野調查,如今不算辛苦。當年第一次參加田野調查時,路遙每天揣着兩個窩頭去田間地頭找人訪談。

  「文章千古,唯真是尚」。彭淑慶說,路遙先生求真探源,實證治學。他經常告訴學生們,做學問不要「炒飯」,不要隨波逐流,要扎扎實實,窮究史料。路遙退休返聘後,將近八旬時,承擔了兩項國家課題,經常工作到深夜。「我這樣很快樂!」當家人和學生勸他時,他都是如此回覆。

  1989年起多次跟隨路遙進行田野調查的學生孔祥濤感觸頗深。當時進行田野調查的地方多是魯冀窮鄉僻壤,交通、生活條件極差。路遙和孔祥濤師徒兩人每到一地,都是住最便宜的旅館,每人各租一輛自行車在鄉間奔走。從縣城出發前帶夠一天的乾糧,與村民交談時邊吃邊問,窮追不捨。有時顧不上吃飯,一天趕幾十里路。晚上回到旅館裏,他們還要整理一天的調查紀錄,列出第二天的調查提綱,雖然艱苦,但其樂無窮。

  學生遺憾未見最後一面

  孔祥濤從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一直和路遙保持密切聯繫,為老師田野調查提供方便條件。師生二人經常打電話探討學問,一見面談的就是調查研究。2024年12月31日上午,孔祥濤手捧鮮花去看望病中的老師,遺憾的是他到病房前幾分鐘老師就走了。

  「35年師生情,對老師的師德、師風感佩在心」。「路遙老師是新中國培養的著名愛國史學家,為史學界樹立了治學榜樣」,孔祥濤叮嚀師弟彭淑慶、崔華傑,一定要把這句話寫到有關材料中。

  2004年起,77歲的路遙作為首席專家承擔了「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礎項目」。路遙時常帶着彭淑慶去上海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縮微膠捲閱讀機看久了,彭淑慶都感到頭暈。再看看一旁的路遙,他依然坐在那裏專心致志查閱資料,一坐就是一天。在彭淑慶看來,路遙做學問的精神無法企及。

  心繫學問而忘私

  「師母經常開玩笑說路老師不知道一斤豆腐多少錢,他所有的心思都在做學問。」彭淑慶告訴記者,路遙絕對不是「書呆子」,他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濃濃的「山大情」,被稱為「山大活字典」,對山東大學的發展史瞭如指掌,對山東大學的愛深藏心間。許多年輕老師和本科生、研究生都是他的「粉絲」,得到他的指點、提攜。路遙的學生、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崔華傑在其撰寫的《路遙和他的史學時代:路遙口述歷史》中寫到:「路先生特別健談,談到學校、學科、個人的過往歷史時可以說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