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尼山聖境

  若 荷

  忽然就想起尼山,然後便動身前往。乘車沿着專用大道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泓湖水,民間稱其為「聖水湖」。湖的北面是尼山,向南眺望,有狀如睡佛的昌平山,東鄰以孔子母親命名的顏母山,整個湖恍若被群山溫柔地環抱。深秋時節,湖光粼粼,萬畝水面澄澈純淨,對岸山巒起伏,山腳下的樹木五彩斑斕,那被樹林掩映的建築散發着古雅氣息。

  山東的名勝,素有「一山一水一聖人」之說,指的是泰山、趵突泉、孔子。其實,曲阜又何嘗不是另一番「一山一水一聖人」的景致,即尼山、聖水湖、孔子。尼山作為孔子誕生地,是歷代文人士大夫心中的聖地。它雖不高,卻風景秀麗、威儀不凡,《闕里志·山川》記載:「其山五峰連峙,謂之五老峰。」

  首先,我們來看水。平坦的觀水台伸向湖邊,宛如一隻探向湖水的手。文獻記載,孔子愛水,逢水必觀,並賦予水九德: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志,他覺得水遍布天下、澤被萬物且毫無偏私,以此,能啟發君子省視自身品德修養。北面是泮水湖,陽光之下,湖面同樣閃爍着迷人的波光。一座弓形的「泮水橋」橫跨其上,「泮」意為「半」,呈不規則半圓形。泮池在古代是風水池,有着美化環境、防災和調節氣溫的作用。

  走過泮水橋,經辟雍廣場一路向北,有一座牌坊,上書「尼山聖境」4個大字,赫然醒目。穿過牌坊,是一個接一個的廣場,沿着台階緩緩而上,每走幾級便又是一方天地。尼山依山臨水,廣場順勢而建,似在托舉這緩緩上升的山勢,蜿蜒曲折的台階無處不在,正面的、側面的,交錯縱橫。小巧古樸的亭子、矮矮的路燈點綴其中,每一步都有不同的視角,每一處都是一幅古典畫卷,隨手一拍,便是詩意。

  繼續前行,一座高聳的「而立門」矗立眼前。看到它,「而立之年」一詞便會躍然心頭。而立門前廣場開闊,可容數千人,站在此處,抬頭便能仰望孔子銅像。此時,兩側古建築在繁密樹影下露出一角,兩千多年的儒家聖賢之風撲面而來。每年孔子文化節,人們都會聚集於此敬拜孔子。站在而立門下看孔子銅像,在藍天映襯下金光閃耀,令人心生崇敬。

  這個廣場名為「金聲玉振」廣場,詞義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穿過而立門,繼續向前,還有耳順廣場、天命大道,皆以儒家理念命名。廣場兩邊,曲折迴廊蜿蜒伸展。再向前,大道漸窄,兩旁松樹上掛滿祈願的紅絲帶,在金黃的銀杏葉間格外鮮艷。一個個祈福亭上也繫滿了紅色祈願卡,「金榜題名」「祈願納福」等卡片層層疊疊。

  站在天命大道回首俯瞰,聖水湖湖面更加廣闊,聖水靜靜流淌,守護着這一方聖土,滋養着尼山腳下的村莊,歲月寧靜安詳。在這湖山環繞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築營造出悠遠的氛圍,似乎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而來。此刻,風不再是尋常的風,雲也不再是普通的雲,好像帶着漢唐、春秋的韻味,又好像超脫於時空之外。人們漫步其間,彷彿已不再是平凡百姓,而是人文學士。就像祭壇邊上敬香人的低眉輕念:請一炷香,請的是書香。

  登上尼山,發現它的海拔的確不高。環顧四周,山環水繞,天藍、水藍、煙藍交織,如夢似幻。常言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尼山則是山不在高,有聖則靈。這裏是山水交融的尼山,人文薈萃的尼山,古雅幽靜的尼山,風景如畫的尼山。

  我們繼續踏着台階,來到孔子銅像的背面,只見山頂松柏密布,鬱鬱葱葱。站在山頂,空氣清新,香火之氣繚繞瀰漫。蜿蜒的上山路上,紅葉繽紛似火。返回時,到達孔子大學堂,這是一座展示儒家文化的宏偉殿堂,承載着孔子「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思想。大學堂大量使用了廊柱、穹頂等建築手法,將傳統的殿、堂、廳等形式融合在一起,整個布局既有傳統文化元素,又注入了創新意識,堪稱經典之作。

  走進大學堂,走過集賢廳,「大學之道」呈現眼前。它由81級台階組成,兩側的長明燭燈代表着孔子高舉生命之道。再向前是東西長105米的72賢廊,以雕塑的形式展現從《論語》《史記》等典籍中選取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典型故事,傳達出尼山聖境所蘊含和倡導的明禮生活方式,是大學堂最重要的文化空間之一。有人說,踏入尼山聖境,學習禮樂文化,便能摒棄生活的喧囂。輕邁腳步,品味靜謐,心懷寧靜,一路走來,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