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者路遙辭世 投身研究義和團及民間宗教 田野調查六十載

學者路遙
學者路遙

●2015年10月,路遙(右一)在河北廣宗農家院落查閱民間文獻資料。
●2015年10月,路遙(右一)在河北廣宗農家院落查閱民間文獻資料。

●2006年8月,路遙(左二)在河北張家口進行田野調查。
●2006年8月,路遙(左二)在河北張家口進行田野調查。

●路遙(前排左五)時任中日義和團聯合調查組中方代表團團長。
●路遙(前排左五)時任中日義和團聯合調查組中方代表團團長。

●路遙手稿
●路遙手稿

路遙先生,一路走好!
路遙先生,一路走好!

  著名歷史學者、山東大學終身教授路遙先生,於2024年12月31日在濟南逝世,享年97歲。路遙先生是國內外公認的義和團史與民間宗教史著名學者,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便帶領研究團隊在義和團和民間宗教領域鍥而不捨地進行田野調查和研究工作,以獨特的研究方法和重大的學術成就蜚聲海內外學術界。山東大學發布訃告稱,路遙的遺體告別式將於1月4日在濟南市殯儀館舉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丁春麗 濟南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義和團運動是怎麼回事,怎麼開始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個問題是不清楚的,國家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山東大學來解決。路遙和他的同事們當時接到任務後,考慮到義和團運動發生於1900年,僅僅過去6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的老人還在,於是選擇從田野調查入手。1960年1月,山東大學整個歷史系,從老教授到年輕教授都統統下去進行田野調查,他們離開書桌和案頭,去鄉野中找尋親歷者,尋找資料的源頭。

  當時近百名師生分為14個小組分赴魯西南、魯西北、冀南及豫、皖、蘇三省共計30個縣669個村莊。僅是這次調查,14個調查小組共搜集到了75萬多字的口述資料,完成了山東義和團運動調查報告16個專題將近30萬字,成為國內外所有義和團運動研究的最基礎性的資料,田野調查搶救性地留住了史料。

  路遙和同事們先後組織了1960年、1962年、1965年及之後共六次大規模的田野調查。路遙先後主編了《義和拳運動起源探索》《義和拳教鈎沉》《山東民間秘密教門》《山東大學義和團調查資料匯編》等著作。2004年起,路遙作為首席專家承擔「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礎項目」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其成果《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分中、日、英、法、德文5卷8冊,550餘萬字)和《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研究》(7卷,300餘萬字)得到海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引用。

  辛勤耕耘於「田野」「民間」

  歷史學家李世瑜認為,路遙撰寫的《義和拳運動起源探索》一書,解決了九十年來長期爭論不休、懸而未決的義和團組織源流問題,「開創了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成功路子」。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佐藤公彥將該書視為「研究史上劃時代的著作」。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歗認為,路遙撰寫的《山東民間秘密教門》一書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者關於教門史研究的一項總結」,其成功的背後是持續數十年、踏遍山東及河北部分地區70多座縣份的「二十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教門田野調查」。因此,路遙被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柯文等海內外學者讚譽為「權威歷史學家」。

  路遙投身義和團與民間宗教研究領域的田野調查長達60餘年,始終辛勤耕耘於「田野」和「民間」寶庫。路遙特別強調田野資料的重要性,認為該領域的研究除了運用傳統史學考證分析方法,還必須與社會學、民俗學結合,進行田野調查,從多角度、多層次研究,尤其是從社會史角度對反洋教運動、義和團運動進行反思和再探討。這與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年鑑學派、歷史人類學的思路不謀而合。

  新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代表

  路遙1927年出生於福建福州,原名吳松齡,在青島山東大學讀書期間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進步社團,1949年青島解放後改名「路遙」。他是山東大學首批終身教授、講席教授,中國義和團研究會原顧問、山東大學義和團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路遙率領團隊在義和團與民間宗教研究領域鍥而不捨地從事田野調查和研究工作。他是海內外公認的義和團運動史與民間宗教史著名學者,以其拓荒性研究奠定了山東大學作為海內外義和團運動研究學術重鎮的地位。

  歷史學者、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原所長戴逸曾將山東大學的義和團史研究,與北京大學的魏晉南北朝史、宋史研究,南京大學的元史、太平天國史研究,以及華中師大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起,稱為新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代表,而且影響力很廣泛。

  「路遙先生承前啟後,以一個布衣教授之身,擔承本院歷史學科大半之興衰,其心志之勞苦,有不忍詳述者。故禮聘路遙先生為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實關乎學術千秋,非為一時之榮觀也。」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給學校的呈請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