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會新氣象】區議會展現新氣象 聚焦民生強化治理

  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新一屆區議會的運作剛滿一周年,議會向市民展現出了自身的堅韌與創新力,讓地區治理發揮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特區政府通過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為「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和落實特區治理架構砌上最後一塊拼圖,這不僅提升了管治效率和市民的幸福感,同時為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建立了穩定的基礎,為香港社會注入新的希望和活力。

  香港在2019年經歷了修例風波的重大挑戰,之後選出來的區議會亂象叢生,不少反中亂港分子趁機借區議會作政治炒作,讓區議會一度成為政治角力的戰場,甚至成為了衝擊特區管治的政治工具。幸而中央及時出手,先後制定了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讓區議員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官民橋樑」角色,穩固的地區治理架構,讓香港的社會逐步走向穩定,也為建立具有香港特色的「一國兩制」鋪設了穩健的基礎。

  搭建居民政府溝通橋樑

  區議會作為為居民謀福祉、拉近市民和政府之間距離的地區治理機構,在這一年來在增進市民幸福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就以位於油尖旺區一幢「三無大廈」為例,居民因環境衞生和大廈管理的問題求助,但由於該大廈為單幢結構,業權十分分散,而只要有一兩戶反對就無法組成法團。好在隨後民政總署推出了「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讓區議員可以化身彼此之間連接的紐帶作協調,為居民和政府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樑,最後成功讓該大廈在去年年底成立了法團,完美反映了本屆政府在重視民意這一點上作出的努力。

  事實上,區議會在效率提升方面也取得了明顯進展。以位於佐敦道樓齡逾60年、造成了5死40傷的華豐大廈奪命三級大火為例,大廈內有多達35間賓館和約100間劏房,結構十分複雜,住客、租客在事發時只能倉皇逃生,導致許多人無家可歸。由於現屆區議會和關愛隊等都有着明確的分工,在事發後很快就分派了不同人員前往庇護中心、支援站和醫院等地。事後,區議員和關愛隊等則繼續跟進幫忙聯絡法團、業主等,還為受影響人士申請臨時財政援助等,並為無家可歸的人士提供免費住所,還協助大廈內單位更換照明燈及門鎖,以助他們可以更快速地渡過難關、重建家園。之後,區議員則向居民講解特區政府就修訂相關法例的情況,讓市民及早了解政府的工作,增加互信。事件展示了政府、區議會和民眾之間的順暢合作,這種合作為以後實現更好的地區治理作出了典範,也為解決社區問題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讓社區展現新活力

  另外, 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也為社區治理帶來了新的活力,並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為響應特區政府「18區日夜都繽紛」和「無處不旅遊」的計劃,油尖旺區舉辦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動,市民通過參與活動,加深了對地區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增強了油尖旺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從而成功促進文化和旅遊業發展。同時,活動也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交流和互動的平台,增進社區成員間的聯繫和友誼,加強凝聚力並有助於建立更和諧、穩定的社區氛圍。

  區議會和社區治理在風雨中茁壯成長,展現出新的活力與韌性。透過政府在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中的努力,令區議會處理問題的效率得以提升,大大增加市民的幸福感,並提高了社區的凝聚力。筆者期盼,這股正面的動力和積極的改變,能夠持續推動香港的社會和經濟走向更加繁榮與和諧的未來。區議會也在這個由治及興的新局面中,更好發揮應有的功能,為「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