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躁及早治療 終成劍橋博士 醫生倡放完假勿立即考試 先讓學生「回魂」重拾學習節奏

●圖為校園情緒健康講座。 學會圖片
●圖為校園情緒健康講座。 學會圖片

●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林美玲,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林美玲,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部分青少年適用精神科診療資助計劃
部分青少年適用精神科診療資助計劃

  踏入新一年,聖誕新年長假昨已結束,莘莘學子今日又重新回到校園的學習生活。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引述最新全球性分析研究指,假期結束後是精神健康問題的高風險期,包括自殺率亦有所上升,對本港青少年精神健康也是一個警號,建議學校應避免假期甫結束便進行測驗考試,要先給空間讓學生重拾學習節奏。●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近年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亮起紅燈,多項自殺相關數字都上升,學校長假結束後對學生的「後遺症」令人關注。林美玲引述《英國醫學期刊》去年10月發表、對全球26個國家共740個地方逾170萬個案分析的研究報告顯示,假期結束後正是精神健康的高風險時期,自殺率上升是其中之一的問題。

  針對學生層面,林美玲解釋,不少學校會在聖誕長期後安排期中考試,但部分學生放假時或過於放鬆,甚至上學前一晚才開始趕功課,如回校後要面對考試測驗而未溫習,「壓力自然就極大,難免感到無助和絕望。」因此,除了提醒要留意學生假期過後的情緒徵兆,如是否出現疲倦、動力及專注力下降、難以入眠及身體不適等壓力徵狀外,她還建議學校多代入學生角度,從政策層面建立友善校園和學習環境,包括避免放完假就立即考試,先讓學生「回魂」重拾學習節奏後再逐步增加課業及測考。

  抑鬱女康復後成為IB滿分狀元

  林美玲又與香港文匯報分享多個青少年受情緒病困擾以至有自殺念頭案例,強調只要及早介入適切治療,也可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當中有鬱躁症男生完成治療重投學業,最終於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亦有抑鬱女生康復後成為IB滿分狀元,並於世界著名醫學院畢業擔任醫生,學業事業皆有成,活出「Everything is possible(凡事皆有可能)!」

  13歲女生曠課4個月 轉介揭患抑鬱

  她過去曾處理青少年有情緒困擾和自殺傾向個案,例如有一名當時13歲女生連續曠課4個月,接連見過心理學家和社工亦無果,經轉介傾談時發現女生患有抑鬱和焦慮,「覺得做人沒意思,面對唔到人生,想死」,加上亞氏保加傾向使其不懂抒發情感,即使長時間不開心也沒有被他人察覺,令病情拖到很後期。

  對此,林美玲透過傾談教導女生認識和處理自身情緒,以及與人相處交談的社交技巧,並配以血清素藥物的輔助,同時亦鼓勵對人體醫學充滿興趣的她多到大學借閱圖書了解相關知識。最終女生在治療約3個月後便能成功重投學業,後來更於牛津大學一級榮譽畢業,並攻讀碩士、投身科研。

  患抑鬱焦慮女生病癒後成為醫生

  另一同樣患有抑鬱和焦慮的中四女生,當初見林美玲時甚至寫好了遺書交代身後事,稱要把身體所有器官捐贈作醫學研究,表明「雖然我做不成醫生,但都希望盡僅有力量去幫助大家」。後來這名女生經一年多的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最終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考試取得45分滿分,成功入讀世界優秀醫學院並成為醫生,「從中可以看到她的大愛和抱負,我相信她會成為一個好醫生,因為不一樣的經歷,令她更懂得體諒和關心別人。」

  此外,曾經有一名患上嚴重鬱躁症的中五男生,發作的時候會把家中的玻璃都打爛,因而停學了一年。在為他輔導治療的過程中,林美玲發現他喜歡研究建築物,便鼓勵他發展自己的興趣,購買建築模型回家中堆砌,同時,也應其所屬學校的副校長邀請,定期回校幫忙輸入資料,建立起規律生活。如是者一年過去,該名男生的狀況穩定並重投學業,其後成功赴英國升學,最終更於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