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螃蟹遇上橙 廚藝添創意
上周有幸跟道教界的前輩到尖沙咀一家私房菜館,席中的紅酒、貴腐酒自不消說,最讓我驚喜的是當晚的菜餚,材料不算名貴,卻是道道展現出廚師的巧手妙思。
當中最讓我驚喜的,絕對是第八道菜「蟹釀橙」。「蟹釀橙」是南宋《山家清供》上卷記錄的宋代菜餚。它的作者林洪雖然是我們福建晉江人,而且普遍認為這部食譜記錄的是閩菜,但是當時(南宋紹興年間)大量移民從北入閩,當然也會帶來他們原鄉的菜餚,所以到底「蟹釀橙」屬於閩菜還是其他菜系,實在難以分說。而且,林洪晚年寓居杭州,所以說不定是杭菜的一種。
原文僅101字 烹調方法只42字
《山家清供》有關這道菜的記載寥寥無幾,僅有101字,而其中有關烹調方法的更只佔其中42字。所以,可以猜想,千年之後的今天,想要復刻這道菜餚,除了憑藉經驗與巧手,更需要一點想像。
林洪說,要用黃熟且個頭大的橙子切去頂部,挖去它的瓤,只是稍稍留一點橙液在內。然後,用蟹膏和肉填滿整個橙的內部,最後用仍然帶着枝葉的橙頂蓋覆蓋。林洪沒有說用哪一個品種的橙,估計他也弄不清。不過,以林洪的居留地推算,大概應是泉州或杭州的橙種。我不是植物學家,但如果真要我推測,我傾向是產於泉州的「蓬華臍橙」,不過這也是推測,畢竟這也是近代才有的品種。
那為什麼要挖去全部橙肉,然後只留下少許橙液在內呢?我想大概是不想橙味過濃,奪去了螃蟹應有的滋味。而留一點橙液,正好借用了它的甜、酸和香氣,讓整道菜的味道更加豐富,又能提升螃蟹的鮮味。至於用帶枝葉的橙蓋,大概是讓它仍然保留新鮮橙子原有的形態。這正是宋人的風雅,讓人神往。
整理好的「蟹釀橙」接下來要放入小甑內,用酒、醋、水蒸熟。「甑」其實就是古代的炊器,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而用酒、醋和水蒸熟,其實就是要把酒香炊附在橙的外壁上。因為無論如何蒸,相信也不可能把酒香蒸到蟹肉之上。最後,林洪建議用醋和鹽作為蘸料,配搭蒸好的「蟹釀橙」食用。
關鍵信息缺失 考驗廚師手藝
好了,林洪的食譜其實就是上面這些。有沒有發現似乎少了什麼?沒錯——沒有說明留下多少橙汁,只說是「稍留點汁液」!對於沒有吃過南宋原裝版本的我們(其實我好想穿越千年,回到南宋一嘗),根本不會知道怎樣才是當日的味道,只能配出自己喜歡的滋味。而且,林洪也沒有說要蒸多久。蒸不夠火候,相信橙的香氣逼不進蟹肉內,那這道菜變得徒具虛名;蒸太久,蟹肉過熟,它便失去了主角應有的口感與味道,所以這也得靠廚師去試。
當晚的主廚葉沖師傅說(好巧!姓葉的都是吃貨),他也是試了無數次才能做到今日的樣子。雖然味道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葉師傅仍然不滿意。因為他說當日江西臍橙還沒「當造」,所以他迫於無奈,只能用上澳洲橙。很好!我聽完之後,又多了一個合理理由讓自己多吃一頓!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