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求變 全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趙汝恒 特首政策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

  昨日,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題為《改革求變 守正創新》的新年賀詞。李家超指出,展望2025年,特區政府將聚焦兩大目標:第一,改革求變,加強內聯外通;第二,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共融。李家超重申,面對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政府於2025年會主動作為、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同時將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開拓新興市場,鞏固區域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李家超去年10月發表的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以經濟建設為主軸,在多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發掘經新增長點。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本人認為這是對症下藥,對香港銳意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及培育新興產業均大有裨益。

  2024年施政報告詳列在四大方面,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方面,完善新型工業發展策略和體制建設、推進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擴大研究資助、加大創科產業投資、吸引國際初創加速器落戶香港、發展低空經濟和推動新能源發展等;在強化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地位方面,政府會擴大科創、文創產業的知識產權交易生態圈,並積極完善知識產權法例架構和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在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方面,政府會以制度創新配合科技創新,包括透過改革藥械審批制度和加強生物醫藥技術研發轉化,推動生物醫藥技術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方面,政府會提速發展數字經濟,包括加快產業數字轉型、加強數字基礎建設、研究促進數據交易生態,並以大灣區作試點探討便利數據跨境流動安排。

  推動研發轉化 豐富產業生態圈

  要有效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牽涉科技、環保、節能,以及減少耗費人力,從而令經濟增值。香港的大學有一流的研究人員和配套,若能循國家希望香港發展的產業和大方向着力研究,將令成功機會大增,也能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施政報告有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措施,均有助推動技術研發轉化,豐富產業生態圈,香港的大學應順應形勢積極配合,在助力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重要作用。

  施政報告在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其中一個亮點,是提出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促進「政、產、學、研、投」的緊密協作,又提出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透過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產業。

  本人十分支持和認同這兩項措施,「產業」二字的重要性,即由行業、市場決定前行的方向,而「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不單是現有「產學研1+計劃」的進階版,更是具改革性的措施,目的是加強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到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為本港創科發揮引領作用。

  至於施政報告提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將有助初創企業了解市場、融資、申請專利等,有利產品轉化落地。從施政報告的多項措施看得出,政府銳意做好創科產業發展的「引導者」,理順及壯大創科產業生態鏈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讓海內外的創科企業能夠通過香港把企業做大做強。

  善用國際化優勢 參與國際標準訂立

  施政報告還提出加速生產綠色轉型,措施包括協助企業在香港推行綠色科技項目等,促進香港綠色工業發展。綠色科技產業具龐大發展潛力,香港具有聯通海外的優勢,有利企業研發新技術和開拓國際市場。例如,人工智能需求日增,其運算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有效的散熱系統可令整體算力所需的能源減少。很多跨國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數據中心,是因為香港具有獨特優勢,例如在數據安全獲國際社會認可和信任。香港可借此優勢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作用,更可參與新能源和新科技等國際標準的訂立和評審,成為國際化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總結而言,2024年施政報告融合、吸納社會各界意見,包括通過特首政策組常設的專家組研究成果對接機制,吸納本人和其他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和業界的意見。本人和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能夠成為政策論證過程的重要參考,實在與有榮焉。衷心期待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展拳腳,越做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