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育人系列之兒童粵劇篇】佬官衛駿輝不單教技藝 也教做人 兒童從粵劇吸收忠孝仁義傳統美德
粵劇扎根於廣東、廣西兩地,盛行於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海外華人社區,見證廣東百年歷史及社會變遷,承載獨特的時代特色及嶺南文化。粵劇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韻律和唱腔舞台技藝為這紫荊之城增添一份古典之美。粵劇不僅是精彩的舞台藝術,粵劇故事中蘊含的尊師重道、孝順父母等優秀美德亦是很好的道德教育題材;青少年無論是在台下做觀眾或在台上表演,粵劇都會潛移默化讓他們不僅更知書達理,亦變得更尊師重友,更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康文署每年舉辦「學校演藝實踐計劃」,藝術形式涵蓋粵劇、戲劇等不同範疇,培養了一批喜歡粵劇的少年演員。知名粵劇佬官也參與到粵劇教育中來。●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彩鳳門前新面目,眾官齊集御朝房。開基創業話興亡,北望煤山微有哭聲響;不悼崇禎悼海棠。安民未掛招賢榜,懷柔先借個一朵帝花香——」鏗鏘有力的唱腔中,大幕徐徐拉開。舞台上的演員通過化妝扮演成生旦淨末丑不同的行當,配合鑼鼓音樂道具,通過唱唸做打呈現完整的故事,台下觀眾亦看得如癡如醉,這是粵劇的魅力。香港知名粵劇佬官衛駿輝,亦是粵劇界不可多得的一名女文武生,曾經出演過《帝女花》《西樓錯夢》等經典粵劇劇目,亦導演過《青蛇》《瓊花仙子》等精彩劇目。作為八和粵劇學院第一屆畢業生,如今她又解鎖了一個新的身份,在唱戲之餘回到自己的母校「八和粵劇學院」,積極開設興趣班,幫助更多的青少年進行粵劇啟蒙。
親證粵劇對成長影響深遠
衛駿輝以自身經歷證明,在少年時期接觸學習粵劇,對兒童成長影響深遠。因為家人的影響,她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粵劇,上世紀八十年代,她進入八和粵劇學院學習,至今已唱粵劇逾40年。入行時她的性格活潑好動,所以選了生角行當並堅持至今。「當時我只是覺得粵劇的衣衫很靚,後來在學習過程中慢慢感受到了粵劇的古典之美。在40年的表演生涯中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希望傳遞給現在的年輕人。」宣揚粵劇的同時她希望培養更多年輕人傳承粵劇,讓這些兒童及青少年在粵劇的熏陶下更加熱愛傳統文化,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舞台上她是魅力四射的演員,舞台下她甘願做傳播粵劇文化的使者。
衛駿輝在傳承粵劇文化之餘,亦希望能藉助這個平台幫助現在的年輕人修身養性,形成美好品格。「現在社會有很多不好的風氣在蔓延,我希望藉助粵劇的力量讓他們提高個人修養,比如孝順父母、忠於國家、生活中做一個好人。粵劇裏有很豐富的歷史故事,往往是關於孝心和精忠報國等傳統美德,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正能量,通過學習粵劇能夠讓現在的年輕人思想變得更加純良。」
她進一步解釋說:「我們學院教粵劇,除了教導學生基本的表演動作,也會進行德育教育,教授他們做人的道理,比如尊師重道、飲水思源等,這是我們中國人要有的態度,我們培養新人有這樣的宗旨,不只教他們演戲,還教他們做人,教他們如何面對現在的世界。」
粵劇培育工作並不容易
做粵劇教育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衛駿輝表示:「學生上粵劇課的時間很少,很多學生都是在課外活動的時間來,不能夠全情投入。學粵劇其實是需要很多時間的,但他們每個星期就學一天,一天學不了很多的內容。我們只能在上課時為學生拍片,並把正宗的動作唱腔錄製成視頻發給他們,讓他們回去後自己參考練習,如拉筋和水袖這類基本功必須要他們回去練。」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衛駿輝表示自己暫時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學生,「他們學的還都是入門的東西。」問及如何解決,她則表示目前沒有什麼好方法,因為這是興趣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差距,「興趣教育還是以基礎為主,如果有學生非常喜歡粵劇,又有時間深入學下去,我也會和他們繼續溝通。」
而對學生們來說,除了在短時間內要掌握繁多的粵劇內容技巧,還有一個重大的挑戰則是匯報演出。「匯報演出相當於交成績單,每個禮拜一堂課,一個月四堂課,我們是四年制,畢業時學生們要匯報演出。匯演會選出成績好的學生表演,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這也可以激勵他們。觀眾需要買票才來觀看,他們往往都很喜歡這樣的表演,覺得年輕人有這樣的心去學粵劇,都會很包容。有些學生之前很怕上台,但克服恐懼之後會很享受舞台。」匯報演出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舞台,讓學生們有機會面對面和觀眾交流,舞台的鍛煉會令他們受益良多,變得更加自信從容,並懂得如何展示自己和釋放舞台魅力,而在觀眾如雷般掌聲的反饋中,他們也會明白作為文化傳承使者的意義。
粵劇職業培訓環境艱難
說起粵劇職業培訓,衛駿輝則有些焦慮。「現如今香港的環境不適宜培育粵劇演員,資源和配套都很難配合,只可以做到興趣班。」她直言,「在內地,政府會資助當地粵劇劇團,但香港的粵劇團大部分要靠自己維繫,政府有支持但不足夠。在內地,唱粵劇可以是工作;在香港不太可能,做粵劇演員真是靠熱情來維繫。學粵劇找老師上課一堂就要一兩千港幣,有新人入行的時候我都會讓他們先考慮清楚,是否能夠面對收入不高、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狀況,所以我更支持演員把粵劇當成業餘愛好或者第二份工作。」
為了促進粵劇的傳承發展,現在香港有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興趣班,亦有劇團在做兒童及青少年粵劇培訓活動,為粵劇的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其中有一個便是朗暉粵劇團。朗暉粵劇團1993年由香港著名粵劇花旦張寶華成立,旨在推廣中國粵劇。張寶華介紹道:「我們於1997年開始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訓練課程,有系統地把粵劇藝術傳揚到年輕一代。劇團亦曾製作多齣新編兒童粵劇,包括《月亮姐姐睡何鄉》《非夢奇緣》等。我們的兒童粵劇課程及演出,在社會上得到不少回響,促使兒童粵劇在學校和各社區成長,我們並協助了多個地方議會、中小學校及地方機構開辦兒童粵劇興趣班。現在越來越多粵劇團體和粵劇從業員開始舉辦兒童粵劇課程。另外,早於多年前,內地、澳門、馬來西亞等地的粵劇工作者,亦紛紛向本劇團查詢開辦『兒童粵劇訓練課程』的情況,證明我們的『兒童粵劇訓練課程』影響深遠。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培育多位學員加入粵劇專業行列。他們很多是演員,亦有些從事粵劇界其他崗位,如編劇、音樂及衣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