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如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2025開新篇,祝願國強家興,人人樂業安居,心想事成!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現屆政府的施政目標,亦是社會共識,期望新一年共同努力,首務是做好人力資源規劃。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筆者支持引入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助推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但都必須以不損本地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確保本地優先就業為原則。

  各項人才計劃除要就學歷、資歷等嚴格把關,更要詳細統計人才來港後所從事職業和收入水平,當發現與人才身份不符,或過度集中於一些不缺本地人才的行業,必須及時調控。外勞政策亦一樣,政府放寬較低技術工種例如侍應生、售貨員輸入外勞,但兩個行業的失業率卻達到4.9%和4.4%,高於整體平均。新一年政府應就輸入外勞設立即時煞停機制,確保本地僱員不被搶走飯碗。

  人力資源規劃還涉及改革教育、培訓制度,以扭轉本地低需求傳統人才氾濫、高需求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勞動力是發展經濟最重要一環,要提振低下的本地勞動人口參與率,需要將「就業優先」戰略放到施政頂層設計,例如放寬福利入息限制鼓勵初老就業,讓不同政策都向提振勞動力同向發力。

  民生方面,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最基本期望。強積金作為香港退休保障支柱,今年率先要推動政府兌現施政承諾,落實為低收入人士代供,並繼續爭取結合政府債券,推出「保證回報跑贏通脹」基金,增加市民退休保障。過去兩年,跨境醫療、安老協作取得可喜進展,期待醫療券使用2025年覆蓋灣區九市,更多醫管局病人則可獲資助北上就醫、檢查身體或做手術。鼓勵跨境安老則需要稅務突破,納稅人供養父母灣區安老,應獲一視同仁享免稅額,有利實踐大灣區資源互補,消弭融合障礙。

  最後是改善平台工作者和政府外判工友的權益,當局近期將公布統計和研究結果,探討加強保障平台外送員,筆者認為首要是確立法定身份和勞動關係,讓他們得享工傷補償和最低收入保障。至於改革外判制度,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採直接聘用方式,不但有助工友改善收入,獲得長期聘用,且極有可能節省公帑開支,是財赤下必須考慮的方向,期望當局年內最少就外判進行全面財務分析,確保公帑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