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不如生個仔?

  黃冠麟 學研社成員、文化工作者

  香港地願意生仔的人實在太偉大。養兒方知父母恩,考慮到現實,要把嬰孩養育出身,衣食當然不可缺少,還要為孩童打算,要發展其多元技能,最好未來成為社會認可的先進生產力。預計這個甜蜜的負擔將於本年到臨我身。在職的我,要維持工作穩定收入,同時要妥善照顧同為職人的內子身心狀態,於是請外傭、請陪月、預購物資等開支,何止是一闊三大。

  不禁想起前年政府為鼓勵市民生育,向每名新生嬰兒給予二萬元的現金獎勵。這粒糖政策對我而言,只能說是聊勝於無,對於鼓勵我生育起不到任何波瀾。刁民如我進一步想,這種「聊勝於無」式的政策,是否有維持的必要。

  香港生活成本太高,養自己已經難,連帶下一代也要跟着承受。出生率低與人口老化問題,是長期結構問題,不是平常虛火式的措施就能解決。派二萬元對於中產而言是杯水車薪,「係生都唔會因為你呢兩萬啦大佬」。現在專業陪月都收費最少三萬一個月,這條數與兩萬已經對不上口了。形象化一點講,等於農曆新年派利是,老闆預先開口講了派「紫蟹」,等利是封印好就派。收到這個消息的看倌相信也是抱着「聊勝於無」的心態,等老闆派利是,不會有酬謝神恩的衝動。

  政策要效應最大化,離不開觀察現象、洞悉問題,想辦法用最少的錢,產生最得公眾歡心的效果。二萬元對於培養社會未來新質生產力的槓桿效果不高,也成效不大。既然無效,不如試下調整,比如重新分析社會大眾與準爸媽最缺乏的是這區區二萬元,還是其他更精準更痛的難題?帶子洪郎面對的日託問題?或者學童於突發停課日,社會可否對在職家長有適切的居家工作安排?把問題由根本上解決,是社會治政良庖的期望。

  治政如烹飪,有時將有問題的材料處理一下,改改刀法,效果就真的有加乘。除了這不知何故的二萬元,還有60和65歲的乘車補貼的彈弓嘴之類,不如在這一年之初好好處理,就如流弊已久的科技券也在2024年終結一樣,留番個錢做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