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卓識/「中國製造」出口轉向新興市場\王 涵

  圖:全球仍有數量龐大的南方國家人群具備工業化的需求,這對中國工業體系來說提供了進一步「國際化」的需求基礎。
  圖:全球仍有數量龐大的南方國家人群具備工業化的需求,這對中國工業體系來說提供了進一步「國際化」的需求基礎。

  過去中國主要充當發達國家生產者的角色。但在發達國家保守主義傾向上升背景下,我們正將目光轉向更廣闊的藍海──新興市場。若中國製造的、具備高性價比的中高端產品,能在新興市場確立顯著優勢的話,也將有助於打開發達國家市場,並在應對逆全球化的進程中佔據有利地位。

  當前的「逆全球化」主要由發達國家所主導,這部分經濟體雖然經濟體量大,但其已完成工業化進程。而近年來發達經濟體逐漸走低的經濟增速,疊加服務佔比高的需求現狀以及貿易保護情緒的抬頭,意味着其對中國出口產品──尤其是中高端產品──的拉動可能開始遇到瓶頸。

  數量龐大的南方國家人群工業化的需求,則對中國進一步「國際化」提供需求基礎。2013年「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顯示出中國幫助南方國家共同發展的意願。

  大部分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度偏低,但巨大的人口基數意味着這些經濟體如果進行工業化,會對製造業產品產生巨大需求。在此過程中,中國在中高端製造領域具備性價比優勢將有利於中國製造在這些市場提升市佔率。一旦中國的中高端產品能夠在新興市場中進一步確立顯著的競爭優勢,銷售和生產的正循環將進一步形成。以14億中國人和50多億其他新興市場人口為基本盤的中國產品,也將在後期打開發達國家市場、克服逆全球化逆風的進程中佔據有利地位。

  事實上,當前中國製造走向全球已經「在路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外綠地投資創新高,達1400億美元。分行業看,主要集中在交運設備、金屬製品、電子元器件和其他製造業等;分區域看,主要投向是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地區。簡言之,全球仍有數量龐大的南方國家人群具備工業化的需求,這對中國工業體系來說提供了進一步「國際化」的需求基礎。

  更重要的是,內外循環是互為促進的,國際化也將為工業化的持續深化提供發展空間。中國產業鏈優勢意味着企業創新升級具備基礎,長期來看若與國際化深化結合,將在新領域與新市場開闢新的增長空間。

  開闢全新增長空間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此基礎上,一方面,隨着中國工業體系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的轉變,工業部門補空白的需求明顯收窄,需要逐漸從粗放型的工業增長模式轉向高精尖、環保的方向。2017年發布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斷,從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指向工業生產在「量」上已經總體能滿足人民的需求,但需要在「質」上做提升和優化,也就是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基於中國產業鏈完備及相應的人才基數龐大,中國工業化具備轉型升級的基礎。實際上,當前中國製造的創新已經從「點」進入到「面」的階段,工業化升級持續推進。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夠抓住其他新興市場在工業化進程中對中高端製造業需求增長的機遇,中國的工業化將在新領域與新市場開闢新的增長空間。

  (作者為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