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出台新規 自願選擇彈性退休
元旦到,內地一批新規護航新生活。為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下稱「決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組織部、財政部等三部門1月1日發布《實施彈性退休制度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明確彈性退休的辦理程序、基本養老金領取等內容。
根據辦法,自1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職工可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超過3年;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可以彈性延遲退休,延遲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超過3年。\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凱雷北京報道
用15年時間 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3至5年
根據決定,從2025年1月1日起,中國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到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到55周歲、58周歲。
根據辦法,自2025年1月1日起,職工達到國家規定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於女職工50周歲、55周歲及男職工60周歲的原法定退休年齡。
辦法規定,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可以彈性延遲退休,延遲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超過3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解讀表示,比如1972年9月出生的男職工,改革後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2周歲。如果他想彈性提前退休,在滿足最低繳費年限的前提下,可以在60歲至62歲之間選擇退休。如果單位和他協商一致再多幹幾年,還可以在62歲至65歲之間彈性延遲退休。
專家:有利穩定單位和職工預期
職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的,至少在本人選擇的退休時間前3個月以書面形式告知所在單位。該負責人介紹,明確告知形式為「書面」,以確保彈性提前退休為職工本人真實意願;明確提前告知的時間,便於用人單位在人員安排上有所準備。
辦法提出,所在單位與職工應提前1個月,以書面形式明確延遲退休時間等事項。彈性延遲退休時間確定後,不再延長。專家認為,彈性延遲退休期間,所在單位與職工的勞動關係或人事關係延續,這些規定體現了雙方協商一致,保障了彈性延遲退休期間的勞動者權益,也有利於穩定用人單位和職工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辦法,彈性延遲退休期間,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可以終止彈性延遲退休,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
改革後法定退休年齡是個基準點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偉指出,過去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剛性的節點,大家到點了就必須退。而改革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基準點,職工實際可退休的年齡拓展成為一個彈性區間,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根據自身和所在單位情況自由選擇。
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是否能及時領到養老金?辦法規定,所在單位應不晚於職工選擇的退休時間當月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出領取基本養老金申請,審核通過的,職工從本人所選擇退休時間的次月開始領取基本養老金。用人單位不得違背職工意願,違法強制或變相強制職工選擇退休年齡。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認為,延遲退休不能「一延了之」,應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以應對大齡群體的需求。針對這些結構性矛盾,蔡昉建議挖掘勞動力供給潛力,轉向依靠生產率的新動能,以人力資本質量替代數量。同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鄉城轉移、區域流動和重新配置,幫助重點青年人群應對結構性困難。
據了解,各地各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健全養老託育服務、加強大齡失業人員保障等政策措施,研究調整與年齡相關的職業資格、證照等事項,做好延遲退休改革實施的各項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