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園/「科技遺產」\蓬 山
「科技遺產」是一個形象化的戲稱,用來形容那些鮮有人使用,卻依舊對日常生活留存特殊影響的科技。
就像手機裏撥電話、接電話,大多使用是固定電話座機的圖案。這就是典型的「科技遺產」,成年人或許昔日司空見慣,習以為常。而「一○後」「二○後」的孩童,卻感到好奇。隨着手機的普及,除辦公室之外,家庭裏保留的固定電話越來越少。很多小童從出生就與手機為伴,無怪乎對座機沒有概念。
「撥電話」「掛電話」等詞彙,也是「科技遺產」。早期的電話都是撥盤式,在圓盤上撥動不同數字形成信號發射出去,而切斷電話則要將話筒掛回座機。雖然後來進步到按鍵式,再迭代到觸屏式,指尖輕觸即可。但「撥」「掛」卻早已像「成語」般深深嵌入生活。
多數膠片消失了。以往膠片攝影時代,拍照的關鍵技術之一是要用光圈、快門等配合進行適當的「曝光」。拍完照,還要在暗房裏用顯影液將膠卷底片洗出來。而今,相片可以快速地實現高像素彩印,但人們還是習慣說「洗」相片。至於「曝光」一詞,使用範圍更廣泛。
如今,在手機上看電影,遇到畫面停頓,我們會說「卡」住了;在電腦上編輯影像作品,是「剪」片子。膠片電影時代,剪輯真的是用剪子將膠卷剪開,再進行拼接。畫面停頓,真的是膠片卡在放映機裏。
這些語言,都是技術不斷進步留下的「遺產」之一。其實這也不是新現象。算盤是古代的重要科技發明,如今早被淘汰,但人們仍然用「如意算盤」來形容那些精密算計的小心思,而並不與時俱進改為「如意計算器」。所以「撥電話」「洗相片」,也就不出奇了。這些詞彙,並沒有在時光的飛速流轉中消逝,反而成為了時光的特殊記憶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