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觀察】人行推動更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椽盛資本投資總監 曾永堅

  步入2025年,全球金融市場面臨多項不明朗因素,主要包括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正式上任後對環球貿易將帶來多少影響、美聯儲局的減息步伐對環球資金流向構成的影響、內地的樓市回穩進展,以至對內需的影響等,而較明確的因素就是內地的貨幣政策取向。

  根據《人民日報》近期引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講話,其表示當前內地銀行業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6.6%,跟其他大型經濟體的央行相比,仍有一定(下調)空間,他強調人行將加大貨幣政策調控的強度,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精準性,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動增量政策落地見效。

  上述的報道文章亦引述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財辦)相關負責人的看法:未來會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推動資金更快更多流向實體經濟。事實上,人行於2024年2月和9月已分別降準0.5個百分點,累計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人民幣,另分別於7月和9月,先後下調七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0.1厘和0.2厘。

  減息助減輕社會利息負擔

  綜合來說,這篇文章提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效能有效發揮,推動貸款利率穩中有降,去年11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45厘,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3.08厘,均按月下降,並處於歷史低水平,有助降低融資成本,減少社會利息負擔。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當前人行等相機金融決策單位有意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以利激活經濟,但中美息差再擴大至逾24年最大的形勢成為約束人行未來進一步降息降準空間的關鍵。基於在中美不同的貨幣政策預期的推動下,令中美兩國債收益率繼續背道而馳,繼而對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持續施壓。(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份權益)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