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育人系列之劇場篇】話劇教育以過程為導向 培養全人而非 機器

●周昭倫常以故事和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
●周昭倫常以故事和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

● 教育中心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生設有不同方針。
● 教育中心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生設有不同方針。

●少年團的成員多為12至17歲的學生。
●少年團的成員多為12至17歲的學生。

●教育中心話劇課堂中的肢體練習。
●教育中心話劇課堂中的肢體練習。

●周昭倫認為戲劇教育在香港不算小眾。
●周昭倫認為戲劇教育在香港不算小眾。

  【編者按】香港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仍有不少文化藝術基礎建設要做,包括需要培養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和具欣賞能力的觀眾。政府早前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出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政府與民間聯手推動社區和學校文化藝術活動,提升市民與學生對表演藝術的興趣及欣賞能力,增進文化氛圍和創意之風。人才培育亦是建立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圈不可或缺的一環,需要培訓本地人才,匯聚海內外人才,開拓多元人才發展階梯;現時中小學校、本地藝團、教育機構都重視青少年藝術教育,因藝術教育對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帶來正面影響,使其從參與藝術活動中獲得愉悅、享受和滿足之餘,培養出終生興趣,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香港文匯報今起推出「藝術育人系列」,從兒童及青少年參與話劇、粵劇、舞蹈、音樂等藝術教育的角度切入,正好告訴大家:「藝術教育力量不可輕視!」

  優質且受學生歡迎的教育,往往都是具有內涵與啟發性的教學,而非枯燥、機械的理論教育。學生不僅能享受學習、獲取知識、提升技能,更能在人生的關鍵時期認識和掌握受益終生的為人處世之道,甚至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教學中,亦師亦友的導師們也會受到滋養、收穫極大的成就感。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就是這類教育的代表之一。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主管周昭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以過程為導向的藝術教育,才能讓學生收穫更多。●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部分圖片由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提供

  早在2009年,本着推動戲劇教育的初衷,香港話劇團創設「外展教室」。2010年,現任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主管的周昭倫,創立「香港話劇團戲劇學校」。2013年,香港話劇團成立少年團;孩子們除有一年一度的匯報演出外,還有機會同澳門的學生,甚至海外觀眾進行交流。2019年,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批准下,學校租用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前賈梅士學校為基地,活化工程獲發展局全額資助。2024年初,學校落成啟用並更名為「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成為本港首個以推廣戲劇藝術為核心的教育基地。

  據周昭倫介紹,教育中心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生設有不同方針。如為3至11歲的幼兒及兒童制定「學好生活」方案,幫助這些初入人生的小朋友掌握基礎的生活軟技能。而對於自我意識較強的12至17歲的學生,中心則會根據「問好生活」方案,以戲劇引發孩子的思考,如通過劇本中的人物衝突,幫助學生面對並嘗試解決生活中的紛爭。周昭倫點明,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全人教育」中青少年世界觀養成、個人成長、生活態度塑造等的一部分。

  課堂上出錯也是一種學習

  周昭倫常以故事和遊戲激發學生對話劇的興趣。孩子們可通過角色扮演走入故事情節,以獲得比單純聽故事更深刻的感受。「這樣也會激發學生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思考,同時鼓勵他們表達自我。」此外,編寫劇本、表演及欣賞戲劇等,都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寫劇本要考慮如何鋪排劇情、塑造立體的角色,而且劇本也是文學的一種。話劇的視覺效果、音樂等美術元素,也都離不開審美。」他說。

  在周昭倫眼中,孩子不分內向或外向;有些學生看似內斂,或許只是環境縛住了他們。「他們可能害怕因『說錯話』而受到懲罰,所以才壓制自己的表達慾。導師只需剷除令學生感到壓抑的根源,孩子們就會放鬆下來。」周昭倫也一直保持着讓學生感到安心的課堂環境,幫助他們認識到抒發己見並不是件「錯事」。「很多在家長眼中很內向的孩子,在來到這裏後,都讓我們看到了外向的一面,所以家長可能也要反思吓小朋友為什麼『內向』。」

  現時的教育中心算是「風生水起」,然而起初的課程推動工作常遇障礙。周昭倫指出,很多人認為話劇課程就應包含許多表演,但他強調,教學若圍繞表演展開,就會打亂課程結構;這種課堂常看重精準的表演成果,大部分時間都會被排練佔用。相反,周昭倫所堅持的、以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則允許學生犯錯並不斷嘗試,學生往往能收穫更多。對於這種設計,很多家長會產生疑問,導師們也花費了很長時間去克服這一主要難題。「經過反覆溝通和小朋友的參與,許多家長都明白了孩子能從這種課程中學到更多知識、享受學習的過程,於是他們就繼續參與了。」周昭倫欣慰地說。

  冀藝術教育有更多進校園機會

  據周昭倫觀察,戲劇教育在香港不算小眾。這一教育涵蓋多種形式,許多戲劇也已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了學校課堂中。「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設立必修戲劇坊。教育局近年也舉辦了許多戲劇節,讓學生有機會通過課外活動接觸戲劇。許多老師也願意培養自己教授戲劇的技能和對藝術的追求。」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已進行10多年的到校培訓,所至學校逾幾十間。「坦白講,部分高小、中學的日程很是緊湊,所以即便老師想要開展戲劇教育,也未必有那麼充裕的時間。」周昭倫冀望,學校可適度減輕師生平日的壓力,給藝術教育更多走入校園的機會和空間。

  相關部門也可多為學生提供入場看戲的資源。「如果我們能在社會專業資源的支持下,為學生設立優惠專場,甚至免費場,那麼學生就有更多通過劇院開拓眼界的機會,他們對藝術的興趣也會被激發。」香港話劇團此前呈獻的《使命必達》,就為學生開設了兩至三場免費專場,同時也為學生提供與經驗豐富的專業演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其實這邊許多孩子的父母都是香港話劇團的粉絲。」周昭倫笑說。更有不少曾在教育中心學習的學生,選擇去香港演藝學院修讀戲劇、舞蹈的學士和碩士課程,還有人前往其他城市進修表演藝術。

  談及藝術教育在港愈發受重視的原因,周昭倫指出,香港的許多藝術團體都在用心推廣戲劇等藝術形式。「目前整個香港社會的趨勢也是盡可能向『全人教育』發展,而非令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的應試教育。因此各個方面的因素都讓藝術教育在香港越來越普及。」

  教育中心現時已有一定自負盈虧的能力,不過一些場地及劇場設備等,仍需要特區政府與香港話劇團的資助。未來,教育中心希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及架構。周昭倫也希望多組織家長課堂,幫助他們了解對小朋友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戲劇中關於公平、包容等的場景,都有利於親子相處,也會幫助家長聆聽、尊重小朋友的意願。」他亦希望教家長技巧性地、趣味性地用故事引導並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因為故事書是很多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當下教育中心的部分活動也會受到社會基金的全額資助。「其實社會上一直有不少資源來幫助我們推動戲劇教育。我們只要做得好,向社會展示藝術教育的價值,我相信都可以獲得不同的資源,不需要政府全數贊助或負擔。」周昭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