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漫談】校園課外活動如何為師生家長減壓
早前有幸出席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40周年晚宴,並作點滴分享,十分榮幸和開心。雖然我不是研究課外活動的,也遺憾在中大修讀教育文憑後未能修讀恩師馮以浤教授的課外活動科目,但因馮以浤教授是協會創會顧問,與協會專業發展顧問如曾永康博士、郭偉祥校長、鄭燕祥教授等及現任梁慧盈主席也認識,因此很開心在晚宴見到很多教界和協會的朋友。
我在發言提及,一個人追求的理想目標,可能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對課外活動主任協會來說,創會主席是陳德恒(人稱「德叔」),領導者都是教育界的資深領袖及/或學者,德高望重,已有「立德」的基礎。「立功」方面,在協會及政府支持下,中小學設立了課外活動主任崗位,對於課外活動的統籌、規劃、專業進修發展以至學生成長,貢獻良多。「立言」方面,協會歷任主席和顧問對課外活動研究和發展發表了不少言論和文章,曾永康與黃毅英2021年更合編了《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全面記述了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百多年歷史;教大的香港教育博物館有幸與協會在2023年共同舉辦「課堂外的學生歲月」展覽,分為歲月留痕:香港課外活動沿革、全人發展:課外活動多彩多姿、教室以外:經歷難忘情誼及手作玩物:創意玩樂無間結合等主題。
從這些資料和視角看,協會已具備「立德、立功、立言」的堅實基礎,協會剛踏入四十「不惑」之年,在有心有力的梁慧盈主席及其團隊和顧問指導下,相信未來會不斷再創輝煌,為香港學生的全人發展作更大貢獻。
港課外活動宜從三方面考慮
《發展史》一書中提及「藏修遊息」(源於《禮記·學記》)以及「藏息相輔的課外活動」等觀點,意即課餘活動需與正式作業相輔為用,而學生又能在勞逸平衡中調和,於身心和學習效果較為理想。至於日後香港課外活動的發展,則宜考慮三方面:(1)與正規課程之間的關係,無論在概念(全方位學習,其他學習經歷OLE與課外活動的異同)上、在課程時間安排上,如何讓學生在校方允許下主導而合法地開展課外活動,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值得進一步探究;(2)課外活動與評核間的關係如何紓緩學生、家長和教師工作量或壓力;(3)學生的需要或興趣取得平衡,亦值得進一步思考。
回想那些年我在中小學課外活動,以至校外活動的美好回憶,包括小學旅行、在公園和附近玩樂、捉蟋蟀,中學參與學生會幹事會和地理學會,及課餘時間小組補習、騎單車、打乒乓球、設計微型手工的足球比賽等,至今仍歷歷在目。作為學校課程一部分,要為課外活動安排作評估,教育學者提出的「CORE模式」,包括核心條件(例如凝聚力、組織、資源和能量)、小組成功和成員滿意度等環節,相信仍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興趣,可能較多放在閒暇活動睡覺、打機等,學校安排時又應如何考慮呢?
●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
註:本文感謝曾永康博士的幫助。文章版權為作者擁有,參考文獻從略。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教大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