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伴肌萎兒北上求醫 盼同路人不再捱貴藥

●以霖北上求醫獲處方口服藥後情況好轉,黎太亦感高興。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以霖北上求醫獲處方口服藥後情況好轉,黎太亦感高興。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小人物大願望 | 罕見病照顧者黎太冀香港與內地實現藥物互通 放寬資助病人用藥年齡限制
小人物大願望 | 罕見病照顧者黎太冀香港與內地實現藥物互通 放寬資助病人用藥年齡限制

  2024年對於照顧患罕見病兒子而四處奔波的黎太來說,是充滿轉捩點的一年。因為食不起香港「天價」的口服藥,她眼巴巴看着兒子黎以霖受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折騰,直至這年跨境求醫,用相當於香港20分之一的價錢服用同一款進口藥物,兒子病情因此得以好轉,更獲公眾進一步認知罕見病求醫的問題,連街坊相見也會為這對母子打氣。黎太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新年最大願望是香港與內地實現藥物互通,罕見病患者無須千里迢迢北上取藥,以及期望政府和醫管局放寬資助罕見藥的年齡限制,造福更多病人。

  港藥費20萬 深圳僅售1萬人民幣

  黎以霖兩歲開始發病,至15歲才確診患SMA,之前一直無藥可醫。早年有一款專治該病的藥物面世,但以霖當時已「超齡」未符醫管局藥物資助的年齡限制,服用此藥每月要自費20萬元。黎家絕望之際,偶然得知深圳也引入該款藥物,售價僅1萬元人民幣,黎太2024年遂與兒子踏上跨境求醫之路。

  「前兩個星期與他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雖然花不少時間出行,但他說沒有以前那麼疲累。」作為母親,眼見兒子腰背痠痛、易累等病徵大為改善,黎太再多的苦也煙消雲散,「見到曙光,心情就好了,我的心情亦好起來。」

  母子倆北上求醫的故事經香港文匯報報道後,引起公眾關注罕見病患者的藥費問題,對罕見病的認知也加深不少。黎太說:「街坊見到我會說加油,朋友現在也都知道我照顧兒子的辛勞,尤其當我推輪椅帶以霖出街時,有市民更會幫我推開商場的門。」

  期望香港內地藥物互通

  歷盡艱辛,為母則剛的黎太將新年願望獻給天下患者,期望能實現藥物互通,燃亮天下同病相憐的患者,她說:「香港與內地是一家,內地購入的藥物便宜,希望香港可以用到內地的藥物。雖然可能有些機制或法律規限,香港同款藥物不能做到同樣低價,但希望特區政府研究如何解決這些關卡,對病人來說,有藥食其實便能見到希望。」

  她並希望醫管局放寬資助罕見病人用藥的年齡限制,亦期望新一年嚴重傷殘人士可以獲發醫療券,「很多時政府門診很難打通電話看,就要自己看私家醫生,所以可以用醫療券對他們來說是最好。」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