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區議會履新一周年「脫胎換骨」\梅若林
第七屆區議會於去年1月1日開始運作,至今剛好一周年。在這一年期間,香港市民久違地看見區議會不再被部分亂港分子「綁架」成政治宣傳平台,而是重歸一個為民發聲、充當連結政府與社區溝通橋樑的非政治性組織。400多名區議員不但展現出很高的工作效率,更積極有為廣泛反映民意,使香港的地區治理盡展新氣象。
區議會是地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特區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在過去一段時間,區議會被反中亂港分子騎劫,變成煽動與政府對抗、危害國家安全、鼓吹「港獨」的政治平台,甚至變成政府改善民生經濟的絆腳石。因此,特區政府從制度上撥亂反正,確保「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到區議會之中,使之回歸到基本法規定的「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定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必要之舉。
2023年12月,改制後的第七屆區議會選舉成功舉行,近120萬名登記選民積極主動投票。470名區議員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區議會地方選區和當然議員組成,讓愛國愛港、有志服務地區的不同界別人士可從多個渠道參與地區工作。而從過去一年的表現可見,他們也不負居民的期望,用實際行動回饋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展現出香港地區治理的全新氣象。
會議更務實更高效
第一,今屆區議會展現高效率。據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所說,新一屆區議會於去年初上任時,470名區議員在3個月內便迅速開設辦事處,更成立各類小組,效率和主動性前所未有。她自言做過20多年區議員,但過去由當選到舉辦首項活動,至少要半年至9個月時間,但以今屆區議會以中西區為例,首項活動在1月底便已經舉行。
不僅如此,區議會會議,亦明顯較過往更務實和更高效。例如不少老一輩的議員都表示,現時的會議不再像以往一樣,屢屢要花費大量時間討論一些根本不屬區議會工作範疇內的議題,議員更不必要作無謂的紛爭浪費時間。很多時候會議時間雖然不長,但許多不同議題卻能高效達成共識,議員提出的亦是高質、理性、有建設性的建議,真正建基於居民的利益為他們發聲。
過去區議會在「泛政治化」的影響下,議員往往虛耗時間處理無謂的政治議題,不但無法取得共識,也變相延緩了協助居民解決當下難題的時間。但隨着今屆區議會全面提高效率,議員不用再在會議室內「困獸鬥」,而是有更多時間與居民接觸,廣泛收集意見,同時向社區宣傳和講解政府政策,真正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可以說,這樣的區議會,正是基本法規定中理想區議會的運作模式。
第二,今屆區議會更加務實有為。猶記得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期時,全港不少社區和弱勢社群面對抗疫資源不足,當時的區議會卻未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後還是靠着社區組織自發捐助物資、提供人力援助,香港的抗疫工作才不至於崩潰。而今屆區議員的表現,則完全彌補了當時的不足,不但在機制上建立了健全的對政府和對居民溝通系統,而且每當居民有緊急需要時,區議員都能第一時間就位,精準連接相關部門,以最快速度為居民提供適切援助。
去年5月初的暴雨,18區區議員迅速對接政府的應急機制,與民政事務專員和關愛隊緊密合作,親自落區監察情況,收集水浸等災情報告,並第一時間聯絡渠務署及相關政府部門跟進,協助受影響居民,部分區議員更協同前線人員到現場落手落腳抗災。
第三,今屆區議會在構成和民意的反映上,也比過去更多元化。本屆區議會從選舉階段開始,便已經吸引了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參考,這跟過往區議員多是傳統認知的政黨地區成員有着巨大分別,部分區議員背景甚至包括醫生、律師、企業管理層。在構成上的多元化,不但能提升區議會的專業程度,也能讓來自不同界別的區議員運用自身專業配合過往經驗,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辦實事增進民生福祉
除此以外,從本屆區議會開始,地區選區擴大,因此區議員更不能像過去一樣,只聚焦於一個小區的小議題,而是要放眼全局,以更宏觀的角度收集居民意見和提出建議。這可以更有利於先一步達成較大共識,從而讓政府可以更有效和精準施政,確保政策基本效果得到保障。
眼下香港的發展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經濟轉型、發展新產業,民生關注點如房屋、養老、醫療等更是「老大難」問題。區議員身處地區治理的第一線,居民更希望看到區議員能夠敢於革新,在地區治理、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更大膽和創新的建議,更期望區議員能夠進一步展現出承擔,為居民、為香港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新一屆區議會雖然展現出新風貌,但無可否認居民對其的要求也更加高。地區工作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區議員必須不負港人、不負中央期望,以為民辦實事的態度,更加努力增進香港的民生福祉,不斷築牢特區治理的基層基礎,共同推動香港邁向由治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