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加強接軌國際標準 助中國產品服務賣全球

  「在2025年越是形勢複雜的情況下,更要發揮好改革的作用,通過改革破除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釋放經濟活力和動力。」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在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要在方方面面都抓住改革如何發揮作用的關鍵點,通過改革為經濟工作做加法。

  董煜舉例稱,例如在科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讓科研人員更好地發揮創造性和自主性;打破各種壁壘,讓中小民營企業有更多成長機會;為資本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促進房地產消費和投資,對經濟產生重大意義。

  董煜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後改革氛圍濃厚,各地各部門紛紛學習改革精神,中央也對改革舉措進行明確分工部署。目前,相關單位已明確各自任務,並正在密鑼緊鼓地推進改革。他提到,三中全會改革任務作為五年規劃,包含三百多項任務,需分年份逐步推出改革方案。

  董煜表示,近期,直接涉及民生的改革與一攬子增量政策緊密相關。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一些部署,如與民營企業、幫扶困難群體等相關的舉措已經出台。

  把握守正創新先立後破改革方法論

  「三中全會後,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清零』的政策成為標誌性事件,同時服務業領域也在強調擴大開放。」他舉例稱,在金融領域,如保險業,國民養老公司引入了安聯保險等投資者,這是金融領域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典型案例。在談到制度性開放時,他強調,這是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指對接國際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相通相融,並指出各領域都在研究國際高標準規則,以便盡快加強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將中國的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推向世界。

  董煜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宏觀調控基調中有「守正創新,先立後破」兩句話,這與改革的方法論緊密相關。在可能涉及根本性制度的方面要堅持不改,但在可改的領域要大膽突破和創新。同時,要注意與之前制度的銜接性。「先立後破,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在改革過程中,要同步研究新方案,也要考慮哪些不能改,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

  他進一步指出,中央對2025年經濟工作任務的部署,專門強調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生效。這些標誌性改革與各方面的關切緊密相關,如民營經濟促進法即將出台,要求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財稅體制改革與化解地方政府債務、讓地方政府可持續運營相結合等。

  大公報記者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