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線/親情紀年\姚文冬

  小時候,對陽曆年(元旦)和陰曆年(春節)搞不太清楚,只覺得前者冷清,空氣中硫磺味淡,午飯也只是簡單的一頓蒸餃;而春節才是真正的過年,它的迷人之處不必細說,單一件事就很神奇 ──人在這天會長一歲。所以小時候盼過年,也是盼着能長大一歲。

  以後,就慢慢傾向於重視元旦了。特別是工作後,習慣將元旦視為新一年的起點,而不是農曆正月初一。也不盼着過年長歲了,知道真實的年齡,依據是自己的生日,而不是春節。比如退休,要以生日那天的年齡為準,而不是春節長的那一歲,不然,春節豈不成了所有人退休的日子?

  從此將春節當成了一個節日,不再有紀年的作用。如果將歲月喻為一列火車,元旦才是這列火車的始發站,春節只是它經過的第一個大站,也可說是全程最大的車站,停車時間最長,可以下車透風,活動腿腳,也來得及買一些土特產帶上車。當然,在老家鄉村,人們的習慣與我正相反──依然把春節視為這列火車的起點,元旦只是臨近終點時的一個小站,他們眼中的終點站是除夕。

  這種不同,在於社會環境和職業要求不同。如果我現在還是農民,肯定也和他們一樣遵守傳統的農曆紀年。當然,現在我是一個當爺爺的人了,我的紀年也因此改變,一年的起點既不是元旦,也不是春節了,而是孫兒的生日。孫兒出生於十二月二十三日,這個日子,離元旦很近,離春節也不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從裹在襁褓,到蹣跚學步、咿呀學語,嬰兒的成長慢悠悠。若不然,人們看到嬰兒,多會問:幾個月了?或者,有一周(歲)了嗎?幾乎沒人問:孩子幾歲了?對嬰兒來說,歲,是不精確的,就像黃金首飾要論克,不能論公斤。所以,每月到了二十三日,當他們又長大一個月,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況且,不是每個月份都有節日歡度,但至少有他的生日,這也是我生活裏的一個盼頭。

  為他拍攝的記錄成長的視頻、圖片等文件,都存在電腦裏,每月建一個文件夾,這個「月」,不是曆法上的自然月,而是從這月的二十三日,到下月的二十二日這段時間。這不是矯情,而是習慣成自然。這兩年來,我心裏、口頭上,對日期的掌握,都習慣以他的生日為依據。比如回憶上一年的事,我會說,孩子一歲的時候,或一歲零幾個月的時候,而不是按過去的習慣說成「某年某月」。在我心裏,二十三日是一個新的月份的開始,而十二月的二十三日,自然就是一個新的年度的開始。

  其他事,也服從於這種紀年了。比如,我電腦裏的文件,都定期在移動硬盤備份,怕萬一電腦出現故障文件丟失。開始一年一備份,後來改為半年、三個月,現在是一個月,因為電腦逐漸老化,故障頻率高了。每月一次的備份,也是從每月二十三日,到下月的二十二日,前些天,我備份上個月寫作的電子版底稿,就是從十一月二十三日到十二月二十二日所寫的文章,這正好與孫兒的資料同步。

  就像過去的帝王,以登基之年開始,設一個新年號,開創一個新紀年;我的私人紀年,是因為孫兒的出生與成長。這是親情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