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麻糖椒鹽餅\蕭欣浩
約長輩吃飯,選址尖沙咀,最後預訂酒店中菜廳。要入餐廳,先進地庫,店列兩旁,裝潢仍保留舊時商場風貌。燒味小菜,味道不俗,再來紅酒燴牛尾,肉軟汁多,炆煮時間掌握得好。後上甜品是芝麻小煎堆,外沾白芝麻,一啖咬下,流出黑芝麻餡,香脆濃滑,吃出歡度新春的感覺。
煎堆現作閒時點心,同是過年共聚、節日拜祭時所備,清代《廣東新語》談新年,就有談及煎堆,說:「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者也。」古今做法相同,現代餡料有所更易,或加奶黃,或添抹茶。古時所釀豆餡,現代仍有流傳。新春以煎堆祭祀,習俗仍存。饋贈親友煎堆,現已不多見,少時自家製煎堆、油角,佳節送人屬常事。
新年見煎堆,同見於上元,清代《吳趨風土錄》有所詳載:「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曰『圓子』。用粉下酵裹餡,製如餅式,油煎,曰『油䭔』,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上元節又名元宵節,搓煮湯圓,古稱圓子。「䭔」字是小點餅食的意思,包餡油煎,就是煎堆。「䭔」與「堆」同音,現已多用「堆」字。
以芝麻為餡的餅食,古代可見,閱明代《易牙遺意》「椒鹽餅」一條,已有相關記載,材料用上白麵粉、香油、鹽、茴香等材料為麵皮。再取麵皮,加入油、花椒、鹽、茴香和芝麻,搓成中間的餡料夾層,或改用芝麻加糖亦可。外皮擀薄,放入夾層,再擀黏合,入爐烤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