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加之言/榮耀頌唱響新年\王 加

  圖:「碟中畫」《B小調彌撒》/《最後的晚餐》
  圖:「碟中畫」《B小調彌撒》/《最後的晚餐》

  今天是二○二五年元旦。新年伊始,分享一張J.S.巴赫偉大的作品之一《B小調彌撒》。曲中的《榮耀頌》(Gloria)被作曲家視為「其作品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樂曲」,美國著名指揮家斯托考夫斯基更稱《榮耀頌》「簡直光輝得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聽起來好像大自然、人類、星球和全宇宙都在歌頌上帝」。本周推薦的專輯是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於一九五三年灌錄並發行的版本,由卡拉揚執棒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管弦樂團及合唱團,攜手著名德國女高音伊莉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和歌劇女低音瑪佳·霍夫根、瑞典歌劇男高音尼克萊·格達與男低音亨氏·雷弗斯聯袂演繹。專輯封套選擇的是被譽為「德國史上最偉大畫家」的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版畫作品《最後的晚餐》。

  儘管丟勒在油畫領域影響巨大,奠定其西方美術史地位的是傳播更廣泛的木刻版畫作品。這幅《最後的晚餐》是畫家創作的十二幅《大受難》系列中的一幅,作品呈現了和達·芬奇同名濕壁畫相同的橋段,基督正在晚餐上告知其門徒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而在所有人不知所措並撇清關係時,右下角前景的猶大將臉扭向一旁,腋下緊緊抓着裝有三十枚銀幣的錢袋,他面前餐盤中的刀子更是不祥地指向基督。

  相比較達·芬奇十餘年前完成的線性透視法代表作,丟勒用豎版構圖更強調室內拱頂空間的立體感。他用清晰幹練的線條將基督頭部的聖光以扇形向外發散,營造出光芒萬丈的感覺。不僅如此,丟勒已經通過線條的平行交叉和粗細的微調實現了對光影明暗對比的刻畫,讓原本單一的黑白版畫能夠呈現出三位立體感。畫作最下方刻着他的署名縮寫Logo「AD」,此舉也是平面設計藝術的跨時代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