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錦/歷史悠久說魯菜\方曉嵐
中國地大物博,各省各地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分別很大,令食物的材料不同,加上民族眾多,生活習俗不同,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烹調技巧和口味。而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傳統的民族,對自己的飲食習慣有深厚的感情,這種心理雖然對外來食物可能有一定的排外性,但在歷史上有利於地方飲食的穩定性和技巧、風味的傳承。
早在唐朝時期,文字記載中已出現了「南食」、「北食」、「胡食」、「素食」等名稱,西北、東北及中原地區的食饌,稱為「北食」,華東、福建、湖南等南方地區的食饌一律稱為「南食」,當時的廣東、廣西、雲貴等地,仍被認為是蠻夷之地,未曾入列。明朝開始,出現了「姑蘇筵席」、「京都風味」等名稱,亦開始用「幫」來稱呼,例如「川幫」、「湘幫」、「徽幫」、「閩幫」等,別具江湖色彩。清康熙時期,朝廷重置省界,清末民初,中國文字改革,開始有以地區性的「菜系」名稱,例如「川菜」、「淮揚菜」、「粵菜」、「魯菜」等,後來形成了以省為名號的中國八大菜系,在選料和烹調方面各有特色,風味各異,百花齊放,令中華飲食聞名天下。
魯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又稱為山東菜,起源於春秋戰國,到了唐宋時期已完全形成,是中國所有菜系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魯國和齊國,位於今天的山東省,尤其是靠山面海的齊國,物產豐富,為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齊桓公不但成就了霸業,他的大臣易牙,就曾是善和五味的名廚。
春秋時期,魯菜不僅在選材、烹調、食器、禮儀等方面已經做得非常講究,而且還注重衞生,追求擺設和刀工的藝術性,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飲食方面的文明程度為當時全國之冠,是中菜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更是空前鼎盛,飲食趨向奢華,而烹調技術的多元化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山東地區的烹調技巧作出了全面的總結,詳細闡述了煎、炒、燒、溜、烤、蒸、醃、臘、燉、糟等技巧,反映了當時魯菜的高超技術。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東地處黃河入海口,海岸線很長,盛產海鮮,所以魯菜以烹海鮮為著名。魯菜中最重視的清湯是菜式和羹的靈魂,湯色奶白,鮮味香濃,等於粵菜中的高湯,但魯菜中湯的出現,相比粵菜的高湯起碼早了兩千多年。
魯菜自古以來,都是以民間菜式為主,著名菜式有小葱拌豆腐、雞絲拉皮、糟溜魚片、木須肉,回鍋肉、山東燒雞、烤鴨、四喜丸子、葱爆羊肉、炸溜肝尖、湯爆螺片、葱燒海參、紅燒茄子、糖醋鯉魚、油爆裏脊、二鬆筍桃仁、鍋塌豆腐、拔絲山藥等,這些菜式都流傳至今。
魯菜基本上分三個派系,包括精於烹調海產的福山膠東派,和以德州、泰安菜式為代表的濟南派,還有一重要派系就是孔府菜。由於山東曲阜孔廟的影響,歷代帝王和權貴名流都成了孔府的客人,本來在漢朝只是清貧的文人之家,到了宋朝已是具規模的貴族府第,賓客如雲,門庭若市。幾百年來,孔府竭盡所能接待這些絡繹不絕的各層次貴客,於是就形成了各種餐飲規格,逐步發展出豐盛的孔府菜,即魯菜中的大宴客菜。孔府菜講究刀工火候,着重調味,大大地提高了魯菜的烹調水平。著名的菜式有:當朝一品鍋、紅燒鮑魚、蟹黃魚翅、鹿筋扒魚翅、瑪瑙海參、魚唇扒魚皮、鴨膀扒乾貝、雞鬆、扒甲魚裙邊、瓊漿燕窩、神仙鴨子、芙蓉乾貝、芙蓉雞片、鴨掌燒猴頭、奶湯鴨舌乾貝、油爆肚仁等等。
魯菜進入宮廷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兵部尚書郭宗皋是山東福山人,他帶來了兩位家鄉的魯菜廚師做家廚,有一次他把家廚薦給宮裏為妃子做壽宴,菜品贏得了皇帝和文武百官的稱讚。從此魯菜廚師大量被聘入宮成為御廚,達官貴人也爭相僱用山東廚師作為家廚,魯菜名聲大噪。公元一四二一年明成祖遷都北京,魯菜隨遷都成為皇家及官府菜,到了清代更廣泛流傳至民間,例如著名的北京烤鴨。
清末民初,天災頻頻,山東人大量向東北三省移民尋找土地,稱為闖關東,他們直接影響了東北三省的飲食習慣和菜式,而東北的北方麥食文化,也推動了山東麵點餅食的發展。山東的民間小吃花樣繁多,手工精美,經濟實惠,著名的有:韭菜盒子、山東薄餅、山東大餅、葱花餅、葱油餅、糊搨子、豆渣餅、菜團子、玉米菜餅,甜食有拔絲蘋果、拔絲香蕉、蜜汁栗子、紅薯餅、糯米棗、掛霜地瓜條、糖拌梨絲等等,款式多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