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與骨鯁在喉

  荃葵

  有朋友吃雞時不小心鯁骨,住院兩日,喉嚨、食道、腸胃都檢查過,尚幸只是喉嚨損傷少許,遵醫囑讓喉嚨多休息,平時大嗓門的他暫時要「忍氣吞聲」,不能大聲說話。

  雞骨體積一般粗大,較少人會鯁喉,可見此君吃得太急。朋友中有幾個都有鯁骨的不快經驗。某人愛吃魚,但經常吃了一口就要放下碗筷,一個箭步衝入廁所扣喉,尚幸每次都能扣出魚骨,重返飯桌又吃過。另有朋友沒那麼好運,有次鯁魚骨,躺在沙發上等兒子下班回家送她就醫。一次教訓看來沒用,沒幾天,兒子回家又見她苦着臉躺在沙發上,又是鯁魚骨,送院檢查,這次魚骨已消失,但喉嚨仍感不適,是因為「雁過留痕」,心理上覺得魚骨還在。

  再有朋友一次吃完飯收拾碗碟,見一碟上有剩餘魚塊,想着不要浪費,一邊吃着一邊與家人說話,結果鯁骨,自行去急症室。由於候診人多,其喉傷又未至於有即時危險,輪候6小時才得到治療。

  雞、鵝、鴨、魚帶骨,湯圓黏性強,囫圇吞棗都有危險。成語「囫圇吞棗」原指吃棗時不加咀嚼,把整個棗吞下去之意,引伸為有些人對事物理解籠統含糊,不求甚解。另外,一個人有話很想說而沒說出來,會十分難受,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古人對「骨鯁在喉」也有另一種解讀:「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意即對頑固的人進忠言沒有用,因為他們會視為鯁骨,聽不進去。勸性急的人吃飯慢嚥細嚼,談何容易。囫圇吞棗與骨鯁在喉的現實事例不勝枚舉,背後隱喻也滿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