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深入探討 追溯跑馬地歷史變遷
大館於即日起呈獻年度文化遺產專題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於01座複式展室舉行。展覽追溯形成跑馬地風貌特質的景觀變化及人與環境的多元互動,層層勾勒出此地不斷蛻變的發展歷程。透過深入探討跑馬地的歷史變遷,以啟發對可持續發展未來以及社區和環境福祉的思考。這次展覽為馬會140周年慶祝活動之一。
跑馬地原稱為黃泥涌,香港開埠初期,港英政府曾計劃在此興建維多利亞城。後因谷地地形潮濕、瘧疾肆虐而擱置。當時英國軍營駐紮此處,因瘧疾而病死的英國軍人越來越多,該地便形成一處墳場區,英人故將這裏稱為「Happy Valley」,即極樂之處。
展覽探索跑馬地如何變成今天的樣貌,追溯至人們的活動如何帶來自然景觀變化,從黃泥涌早期因地制宜踐行的農業活動,到後來不斷的發展——包括土地用途變更、基礎設施開發、填海造地及城市化的進程。如1860年代,為解決公共健康及土地需求問題,政府建造了一條「寶靈頓運河」,後為了連接海底隧道的天橋,變成地下暗渠。環環相扣的文化與景觀變化揭示了我們過去與現在所面對的有關公共衞生、人與環境健康、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韌性等挑戰,這些重要的議題至今仍然影響香港民眾的生活。
展覽匯聚了社區中的不同聲音,以加強與多元社群的互動。透過貫穿展覽空間的聲音裝置,觀眾得以沉浸在跑馬地的自然、城市及人文環境中,而這些聲音也被記錄在展示跑馬地今日面貌的社區影片之中。此外,展覽還包括了罕見的歷史照片、檔案地圖和紀錄影片。另外複式展室中央的大型立體地形模型,以互動裝置透過立體投影,邀請觀眾辨識和了解更多有關跑馬地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