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蓑衣的文藝範

  青 絲

  友人到茶馬古道旅遊,遊客除了可以騎馬沿着古道上殘留的蹄印痕跡走一圈,還可以換上蓑衣斗笠,扮成馬幫的馬夫拍照,由專業攝影師提供服務,提醒站在什麼角度,擺怎樣的姿勢拍照最好看。蓑衣儼然成為了渴望逃避現實焦慮、對舊式質樸生活懷有美好憧憬嚮往的都市人的娛樂道具,瀰漫着一種半俗半雅的背景詩意。

  蓑衣是人類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雨具。左丘明的《國語》:「首戴茅蒲,身衣襏襫。」從春秋至今,蓑衣綿歷近3,000年,不少地方現在仍有農民在使用。我有一次在鄉村聽到一首農諺:「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蓑衣斗笠忙備好,大雨馬上就來到。」這種從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智慧,即與蓑衣的歷史相輔相成。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來自中國的蓑衣,已有150年之久,為了維持原貌,每年還須由專人維護打理。看似粗陋的蓑衣,實則承擔着宣示中國文化的隱秘使命。

  我少年時第一次回到湖南祖籍,看到鄉間不少農人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在田裏勞作,頗有唐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於是吵着也要帶一套這樣的蓑衣斗笠回去,招來家人的一頓訓斥。當時引為憾事,多年後回想起,才知道家人是對的。祖籍的蓑衣用厚實的棕櫚皮編織成,為了擁有良好的防水性,層層疊疊,一件足有好幾斤重,光是穿在身上就需要一定的體力,更遑論帶回到數百公里之外,途中還須轉幾次車。加上過去的居住環境,又哪裏有地方放置這種沒有實際用處、僅為了陳設審美的東西?

  多年後,我看到一些住房寬敞又有「文藝範」的人,在家裏牆上掛一件蓑衣,配一頂斗笠,營造一種樵隱村居的野趣。外觀土裏土氣的蓑衣,樸拙、陳舊,卻不失乾淨,能與現代家居環境非常有機地嵌合到一起,絲毫不感違和。我由此發現,許多有文藝情懷、能領略到事物潛藏韻味之美的人,都對蓑衣情有獨鍾。《紅樓夢》裏,賈寶玉遇到雨天也不打傘,而是「頭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日本為了紀念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建造的俳聖殿,屋頂造型猶如一頂斗笠,下方如一件蓑衣,代表松尾芭蕉在17世紀時四處漫遊穿戴的斗笠和蓑衣。

  相比華麗、繁複的現代物品,帶有山林隱逸之風的蓑衣,隱然傳遞出一種淡泊名利慾望的敘事,能供人的精神世界穿越去到另一個想像中的生活環境,短暫沉浸沐浴後再回到凡俗的現實當中。或許蓑衣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符號,從深層次上也折射出了現代人隱藏於內心深處的焦慮,意識到了即使擁有更多的現代物質,也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