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化債組合拳增強投資者信心\李 湛
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政策主要提出三項舉措推進化債。第一,2024至2028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第二,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3年實施,平均每年2萬億元。這兩項舉措合計化債資金規模高達10萬億元。第三,到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整體來看,這次債務置換政策是近年出台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此次化債政策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加快地方債務化解。2023年末地方隱債規模為14.3萬億元,推出本輪大規模化債資金,預計截至2028年,地方隱債總額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債務化解規模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降至原先的16%這一水平。
第二,減輕地方化債利息支出,進而改善地方財力。本次債務置換的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於隱性債務利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財政部估算5年累計節約6000億元左右。
第三,本次債務置換思路表明由「側重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有助於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一方面,節省的化債資源投入到民生消費、投資等重大領域,實現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化債有助於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能力,整體利好於實體經濟。
這次比較關注的是化債政策中債務限額的力度以及後續化債的具體節奏。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曾強調「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緩解地方化債壓力,此次政策公布以每年2萬億元的規模,分3年共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萬億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與2022年以來土地收入缺口的規模相當,這次的債務限額增加,有望解決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等問題。加上連續5年安排80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置換債務,總計規模達10萬億元,相當於往後3年,每年以2.8萬億元的化債資金規模推進化債過程。這種比較穩健的節奏,能夠使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化債,對於部分地方政府甚至比較輕鬆。
歷史上的化債政策對股市影響均偏積極,包括在2014年9月確認大規模地方債務置換後、2019至2022年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兩次股市再度走強。
本次推出大規模化債資金,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得到了有效緩解,同時釋放出更多的資源用於改善投資、促進消費,兜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這使得相關企業的應收賬款回收速度加快,進而促進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長期來看,隨着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場信心的增強,基本面和情緒面的大幅回暖,有望帶動股市進一步上漲。
展望後市,權益市場有望繼續震盪上行,未來銀行、基建、環保等板塊有較大可能因化債而受益,或成為上漲空間最大的行業,表現為銀行的不良貸款壓力減少,基建與環保領域也能承接更多的項目、提升業績。
減輕內銀不良貸壓力
另外,化債政策明確後,城投相關行業、如環保、基建等行業將因此受益,一方面,之前政府應收賬款佔比較高的企業、在化債力度加大的情況下,應收賬款回收周期有望縮短,資產流動性有望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化債背景下,政府加大對基建環保等的投入,這些行業的訂單提升也有助於業績提升。化債力度加大同時意味着化債業務的增加,金融板塊中的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業務發展機會,提升業績與盈利能力。此外,地方政府通過化債可以騰出更大的資金空間與政策空間,刺激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利好消費等行業。
後續可以關注基建板塊中的建築工程、消費建材;金融板塊中的農商行;消費板塊中的文旅消費、家電、食品飲料;科技板塊中的半導體、計算機等細分投資領域。
(作者為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