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瘧疾捨身飼蚊 仁醫獲醫管局嘉許

●曾德賢獲得2024年度醫管局傑出員工。 醫管局供圖
●曾德賢獲得2024年度醫管局傑出員工。 醫管局供圖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團隊。左一為曾德賢。 醫管局供圖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團隊。左一為曾德賢。 醫管局供圖

●曾德賢1994年,前往所羅門群島研究瘧疾,以身體為餌捕蚊。醫管局供圖
●曾德賢1994年,前往所羅門群島研究瘧疾,以身體為餌捕蚊。醫管局供圖

  懸壺逾30載歷戰「沙士」新冠 明年退休盼續研病毒醫理

  古有神農氏嘗百草,有誰想到現代醫生亦要以身餵蚊試瘧疾?瑪嘉烈醫院顧問醫生(內科及老人科)、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從醫逾30年,除了曾把身體為餌捕蚊研究瘧疾,亦曾經歷過「沙士」與新冠病毒兩次大型傳染病。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時表示,其心態已由「沙士」時擔心自己,轉為新冠時擔心年輕同事有退縮之心,但最終仍與整個團隊無懼的戰勝疫情。將於明年退休的他獲2024年度醫管局傑出員工表彰,他指退休後仍會繼續研究工作,強調病毒千變萬化,會繼續不斷學習、自我增值。●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曾德賢憶述與傳染病科的淵源時指出,1992年曾患上肺炎,奇怪為何會那麼年輕得病,因而對傳染病產生興趣。1994年擔任實習醫生時,曾德賢赴澳洲進修熱帶衞生學碩士,曾前往所羅門群島研究瘧疾,「當時為了捕蚊,我曾以身體為誘餌,看着蚊子咬自己時要多等一會,否則如立即抓就會飛走。」曾德賢與研究團隊在所羅門群島逗留了幾個月,除了研究會傳播瘧疾的蚊子,眾人還抽取當地兒童的血液進行研究,過程中亦令他思考,「一隻蚊子為何能傳播病毒,甚至導致人類死亡?」

  細心查病因 如「破案」感滿足

  他亦發現未必所有人都會中風或患有心臟病,但任何人都難以避免感染流感與腸胃炎等傳染病,故令他選擇於傳染病科工作。他指出,傳染病許多時與人的行為或環境有關,在診斷過程中需要抽絲剝繭找出病因,愈了解病人愈有助「破案」,「找到病因並為病人提供適切治療,令我很有滿足感。」

  年輕時心中有「勇」直接上陣

  多年來,曾德賢曾與香港兩次大型傳染病爆發交鋒。他指當年完成傳染病及內科專科培訓後,便立即遇上「沙士」,瑪嘉烈醫院被指定接收「沙士」新症病人,加上懷疑個案,共接收過逾千名病人。回想當年,曾德賢指當時的軟硬件俱不及現時理想,「那時我們只戴着N95口罩作保護,之後便制訂了嚴謹的感染控制措施與指引。」剛接受完培訓便遇上「沙士」這場世紀戰役,曾德賢指當時非常緊張及擔心,亦因在前線與病人接觸,怕傳染家人而在醫院留宿住一個月不敢回家,但他形容當時年輕,心中有「勇」便直接上場。

  「沙士」時憂心自己 新冠疫下擔心同事

  直到面對新冠疫情時,曾德賢已成為領導角色,心態上亦已由「沙士」時擔心自己變為擔心同事,「害怕年輕同事有很多憂慮並出現退縮心理,慶幸最終整個團隊除了或有少許緊張外,亦無懼於前線抗疫,因為選擇了傳染病這科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他續說,當時的硬件配套有隔離病床等,亦有嚴謹感染控制措施和指引,團隊亦曾接受過感染控制相關培訓,再加上有應對其他傳染病的經驗,最終成功戰勝疫情。

  曾德賢強調,傳染病是終身課題,要不斷學習應變,其中醫管局傳染病中心已於2020年5月率先參與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臨床測試研究,「累積愈多研究經驗,愈有助處理日後的大型爆發。」將於明年2月退休的他表示,病毒千變萬化,要無止境學習以應對不同挑戰,因此打算退休後繼續研究工作,又指若要加強傳染病控制措施,便要以先進儀器治療病人,減少醫護與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病中心要以新硬件輔助為員工提供最新培訓,以及要善用通訊軟件、新科技與各專業團隊迅速協作。」

  全港公立醫院現時共設有逾1,200張一線隔離病床及約600張二線隔離病床作應變用途,並有傳染病中心提供108張隔離病床。曾德賢表示,已足夠處理本地中小型傳染病爆發,而當出現大型爆發時會有其他社區隔離設施,「病床愈多肯定愈好,但都要平衡醫護人員人手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