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崑曲傳入校園 增青年文化認同
一個人如果認同自己的民族,通常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所創造的傳統文化。社會學家指出,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的產生通常有其文化根源(cultural roots),比如神話、歷史、傳統文化、語言、宗教等。要提升香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感,自然需要給他們創造更多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惟傳統文化教育不應只是簡單地灌輸,應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潛移默化。
今年10月23日,樹仁大學舉辦了一場「崑曲進香港—香港樹仁大學文化專場」,可謂盛況空前。這次仁大歷史學系主辦的活動,邀請了崑山當代崑劇院的演員來到香港,送戲進入校園。受邀的觀眾除了本校的師生外,大部分是中學生。仁大賽馬會多媒體製作中心真是座無虛席,笑聲、掌聲不斷。
傳統文化如春雨 潤物細無聲
崑山當代崑劇院顯然對於崑曲如何進校園已很有經驗。為幫助觀眾更好地欣賞,表演折子戲《牡丹亭·遊園驚夢》、《十五貫·訪測》、《虎囊彈·山門》前,由崑曲演員擔任的主持人會講解崑曲的特點,該戲的特色。欣賞之餘,劇院還安排了觀眾與演員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比如,主持人邀請中學生上台,跟淨行演員學魯智深的行當,活躍氣氛之餘,亦讓觀眾認識到崑曲並非高不可攀,人人可做曲友。
白先勇先生曾回憶,自己在上海第一次看崑曲時,才十歲。就是因為當時看了俞振飛和梅蘭芳唱的《遊園驚夢》,感受了崑曲之美,一輩子都是崑曲曲友,為復興崑曲可以不惜代價。
因他的不懈努力,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並迅速成為文化時尚。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開始世界巡演,至今在海內外已演出超500場,直接入場觀眾達百萬人。這不僅是崑曲的復興,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建,哪個中國人會不引以為豪?
仁大的崑曲活動,氣氛亦出乎意料的熱烈。學生們圍着演員,不肯離場。誰又能說,在這些孩子當中,不會出現另一個癡情傳統的白先勇呢?
●毛升 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