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132區「縮水」 擬撤海上垃圾站


●西貢區議會昨天討論經優化的將軍澳造地建議。 發展局Fb圖片
●西貢區議會昨天討論經優化的將軍澳造地建議。 發展局Fb圖片

  132及137區優化規劃明年底開工 首批居民最快2030年遷入

  備受關注的將軍澳132區及137區規劃,經特區政府諮詢公眾後,作出七項修訂。根據特區政府發展局提交區議會的最新文件顯示,132區興建海上垃圾收集站的計劃擱置,132區公共設施因此由6項減至5項;同時該區的填海造地規模也縮減兩成,由25公頃減至20公頃。此外,政府將優化137區規劃,包括增設公共街市、及究興建接駁海濱及郊野公園的行山徑等康樂設施(見另稿)。局方料明年底開展工程,首批居民最快2030年遷入137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

  西貢區議會昨日討論最新的132區及137區規劃,根據區議會文件,局方建議將132區的公共設施由6項減至5項,只保留興建電力設施、建築廢物處理設施、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廢物轉運站及混凝土廠,不再設置海上垃圾收集站。同時,填海規模也將縮減兩成,只造地20公頃。

  填海規模縮減兩成至20公頃

  發展局在文件中強調,132區公共設施,距離最近屋苑約1公里或以上,對民居影響甚微,在積極採納民意後,決定放棄興建海上垃圾收集站。同時,新造土地將向山體推入約30米,以縮減填海規模。不過,發展局強調這種「削坡」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填海,如果再向山體推入多25米,相關工程費會升至約35億元,成本較現時方案會增多約兩成,施工期延長至少兩年。所以現行優化方案,最能平衡各項因素。

  對有居民建議將132區的公共設施遷入岩洞的建議,發展局解釋,在現階段的技術上難以做到。由於岩洞是由多條岩洞及連接隧道組合而成,並有間隔石柱支撐整體岩洞空間,難以放置體積大、不可分拆的設施,例如電力設施等。

  文件指出,香港目前最大的岩洞直徑為30多米,電力設施組件龐大,最少需要直徑80米的空間。而且即使遷入岩洞,亦需填海,以及設置碼頭供船隻停泊、興建臨海作業用地或興建穿梭碼頭和岩洞之間的道路等,無助減少填海,反而會擴大作業範圍,例如將廢物轉運站部分遷入岩洞,造價將高達25億元,較現時約4億元多5倍,交付土地亦需推遲至少兩年,每年營運開支預計高達約2,500萬元。

  同時,現時進出第137區臨時填料庫及臨時混凝土廠的泥頭車及混凝土攪拌車,會駛經將軍澳新市鎮現有的道路網絡,造成滋擾。而等第132區對出的臨海位置設置這些設施,可以改善有關情況。造地建議如獲落實後,局方將興建新的接駁道路,讓進出這些設施的車輛往返九龍時可直接通往「將軍澳—藍田隧道」,而不需要經過將軍澳新市鎮現有的道路網絡。

  擬第137區興建政府綜合大樓再加碼

  此外,在西貢區議會、地區人士及居民所表達的關注及作出的務實建議後,局方擬在第137區興建的政府綜合大樓,加設公眾街市,以服務區內及將軍澳東南附近居民。以「將軍澳線南延線」的擬議新車站一帶為主要活動中心,大部分住宅用地位處擬議新車站和公共運輸交匯處15分鐘的步行距離範圍內,並以全天候行人網絡接駁,讓居民生活更方便及易行。為推動綠色出行,137區同時規劃了完善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

  發展局表示,137區內將提供各類型的社區設施、多元的零售及商業設施、休憩用地以及其他基建設施。除了政府綜合大樓提供包括游泳池、體育館、社區會堂等公眾設施,137區的北端還會設有另一座體育館。區內亦會興建中小學以及其他社區設施,並在臨海近擬議鐵路站的一幅規劃作商業/住宅發展的土地,提供包括零售及餐飲等在內的商業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