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變求變振市道促消費

  蔣 湖

  政府統計處最新發表的本港零售業銷售額數字顯示,今年9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96億元,較去年同月下跌6.9%;今年8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估計,較去年同月下跌10%;較去年同期,今年首九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比去年下跌7.6%。

  扣除價格變動因素,相比去年同期,這三項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分別下跌8.7%、11.7%、9.2%。特區政府發言人稱,9月零售業數據按年還在下跌,但跌幅已收窄。經季節性調整按月比較,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錄得上升。

  零售界要把握挺港措施

  香港零售業面臨的挑戰由來已久,主要體現於消費模式轉變、匯率波動以及經營成本高昂等方面。

  首先,是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內地遊客逐漸轉向文化體驗式消費,奢侈品購物減少。此外,市民境外出遊及北上消費人數增加,進一步削弱了香港內需;匯率波動對以外幣支付進口貨品為主的零售業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高端市場受到衝擊。至於相比其他市場,香港零售業的經營成本特別高,這個已無需贅言。

  施政報告專門提出八項針對性措施,如「還息不還本」、「支持中小企數字轉型和把握電商機遇」等,幫助中小企特別是零售界改善現金流,推動業務轉型。中央今年也出台一系列惠港挺港政策,包括增加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的城市數目、提高訪港旅客免稅額、延長商務簽證居港時長、開通香港與京滬的高鐵動臥列車等。這些救市政策組合拳,都將幫助零售、旅遊等行業紓困,吸引更多旅客來港及豐富他們在港的購物體驗,從而促進本港零售及旅遊市場增長。這對亟待提振消費信心的本港而言,是天降甘霖的及時雨。據稱,僅增加免稅額一項,估算每年就能為香港帶來額外約88億至176億元的購物消費額,經濟增加值約27億元至54億元。

  奢侈品牌紛進內地市場

  不過,人欲自強先自立,人不自強天難助。除了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惠政加持,在提振內需、拉動消費方面,本港零售界、旅遊界同仁仍須正視困難。有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21日,14隻本地零售股的股價較2022年底普遍下跌,總市值蒸發約936.8億元,相當於香港零售業一個季度的銷貨價值。

  作為世界著名的購物天堂,香港過去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港購物,特別是奢侈品。不過,隨着各奢侈品牌移師內地,內地已建起成熟的高端商業體,比如深圳的萬象城、廣州的太古匯,前幾年K11也進駐廣州的黃金地段珠江新城。

  筆者之前走訪成都,慕名參觀全新商業體項目——成都環球中心。這是一個遠離傳統市中心、佔地或有半平方公里的單體建築,裏面五星級酒店、奢侈品店、滑冰場、亞熱帶風格遊樂場、遊泳池、餐飲區一應俱全,其商業構思之宏闊超前,令人印象深刻。短短幾年,該處已成為四川知名的購物休閒度假中心。

  世界知名美妝品牌深耕內地,內地本土品牌如上海家化等也紛紛崛起。特別是伴隨阿里巴巴等電商多年培育,以及互聯網年輕用戶需求開始出現,完美日記等美妝企業陸續面世。內地女性對化妝品的認知和購買習慣早已變化,香港的莎莎、卓悅未必還有競爭優勢。

  大變局已經發生,困難不會輕易過去。怨天尤人已不是解決辦法。特區政府施以援手固然重要,但根本之道,還是要業界自救,主動識變求變,練好內功,迎接挑戰。

  內地商家爭相取道香港「出海」

  在這方面,有意積極拓展香港市場的外來者,正以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等創新模式,給本港業者帶來衝擊。有市場消息稱,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台淘寶已租用尖沙咀中港城商場4萬平方呎巨舖,開設全港首家大型傢具體驗館。日本家品店NITORI也在擴充香港業務,面積1.78萬平方呎的樂富廣場分店已正式開張。此外,今年以來,廣汽埃安、哪吒汽車等多家內地新能源車企紛紛在港開設專賣店,推出新車款。餐飲品牌來港開疆拓土更已成趨勢:主打浙菜的「綠茶餐廳」最近在銅鑼灣開設首家店,專門設計限定及升級菜式,還安排古裝女子在店內彈奏古箏。據說試營業首晚就已大排長龍。「太二酸菜魚」已在港開出五家分店。知名茶飲品牌「喜茶」、「蜜雪冰城」等早已來港搶灘設點。對志在「出海」的內地企業來說,香港確是不容錯失的「兵家必爭之地」。

  香港是亞洲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面向世界、背靠祖國,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和優勢,對任何行業經營者來說,都是商業寶地。不過,既然外部環境已發生巨變,本港商家的運營模式、經營業態、產品服務也要與時並進,隨之而變,不斷學習別人的創新手法和長處,輔以溫良待客之道,才可真正留住人心,催谷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