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限制對華科技投資 美國何異作繭自縛\陳凱文
美國政府於近日公布,將於明年1月2日實施美國財政部今年6月發布的所謂《擬議規則制定通知》,把半導體、微電子、量子技術和人工智能(AI)視為國家安全相關技術和產品,並由美國財政部新成立的全球交易辦公室,限制美國個人和企業在我國內地、港澳特區,以及其他的「受關注國家或地區」,投資上述領域研發的公司。
從此事可以看到美國政客一貫的雙重標準,以及因而損害其國家真正的長遠利益。在2023年,美國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為4722億港元(603億美元)。同時,香港是美國第27大貿易夥伴。截至2022年底,美國佔香港外來直接投資頭寸約為3514億港元(450億美元),排名第六位;香港向美國直接投資頭寸約為1642億港元(210億美元),排名第八位。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過去10年達2715億美元,是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這些數字說明了香港和美國之間有着緊密的經濟互動,美國企業在香港有龐大的商業利益。
美國對華包括香港、澳門特區限制投資相關技術和產品,何異於作繭自縛,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最終的受害人只會是美國企業。就如特區政府發言人所說,美國政客為求自身政治利益,破壞正常投資貿易、自由市場和經濟秩序。有關所謂限制不單破壞港美正常商業活動,亦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損害美國企業的自身利益和商業利益,影響雙邊經濟活動,是損害他人亦損害美國企業的政治操作。
事實上,這也並非美國第一次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展現其「美式雙標」攻擊國家和香港。大家若非善忘的話,便會記得中央為平息香港的黑暴,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止暴制亂。美國隨即大肆抹黑,無視當時香港的實際形勢和就國家安全立法的合法權利,而污衊中國「泛化國家安全」。但到了現在,美國自己反以「國家安全」為名行打壓國際貿易之實,美國之虛偽在此可見一斑。
美國近年之所以對我國瘋狂實行「科技制裁」,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的高速發展刺激到部分美國政客的焦慮心理。任何熟知國際關係的人都會發現,如美國選擇打壓某個國家,總是跟國家的經濟體量和綜合國力有關,特別是隨着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已經晉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便難以避免被美國的統治集團視為假想敵。
大家若縱觀歷史,更會發現即使是外交上的盟友,只要美國的政經利益集團認為,對方在經濟體量上存在所謂的潛在威脅,也會被美國加以打壓。以外交表現上極其親美的日本為例,對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由於其汽車和家電業表現強勁,造成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於是便遭到美國以經濟手段輪番打壓,並迫使對方簽署《廣場協議》,日本因而透過降息維持經濟表現,導致股市、樓市泡沫越吹越大,並在1991年泡沫爆破後,陷入數十年的低迷。
美國今次打着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其國人及企業在華投資高新科技的研發,也是因為其總統大選在即,於是拜登政府要趕在換屆之前,落實此一反華政策,藉機向其服務的利益集團示好,從而希望換取其所屬的美國民主黨能夠繼續執政。
但跟日本不同,美國這麼多年來的打壓、制裁從來沒有真正「打倒」過中國。中國現時在無人機、太陽能電池板、石墨烯、高速鐵路以及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等5項關鍵技術領域,反而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並正在另外7項技術領域迅速追趕領導者。即使美國不願承認,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近年亦取得了長足進展進步。美國的制裁非但沒有成功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反而迫使中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美國工具的使用,倒逼技術突破。
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在經濟和科研等領域上精誠合作,共謀雙贏,才符合美國長遠利益。事實上,我國亦已多次公開強調永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美國若還要一廂情願視我國為假想敵,暴露的不過是自己的醜陋和自卑而已。\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