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設施趨普及 感受傷健共融氣氛
【大公報訊】記者鍾佩欣報道:年幼時的何宛淇出行需以嬰兒車或輪椅代步,而當時無障礙設施未完善,讓她感到殘疾人士與普通人的「不對等關係」。今日,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接納程度提高,社區的無障礙設施增加,殘疾人士更願意外出接觸社會,「如今我感覺到社會共融的氣氛!」
童年時期,宛淇會與家人到商場、公園、遊樂場等地遊玩,但每次出行她均需坐在嬰兒車上,容易惹人注目。有一次,一名年紀更小的小朋友向身邊的家長說,「為什麼那個姐姐還要坐嬰兒車?」宛淇內心感到失落,她說當年低地台的巴士未普及化,一家人看着一輛又一輛巴士在眼前走過,最後等候45分鐘,直至低地台的巴士出現才能順利上車,「一家人陪我在路邊『食塵』,我真的覺得自己很麻煩。」
父母鼓勵外出擺脫「社恐」
時代變遷,現時輪椅人士上落巴士較以往便利,宛淇說,現時巴士設有超低地台設計及輪椅斜板,司機看到輪椅代步人士會主動協助;商場、港鐵等公眾場所設有電梯、殘廁等設施,認為社區對殘疾人士的認知慢慢改變及接納,惟舊式建築物未能貼合殘疾人士需要,「原來我是不夠高按電梯按鈕、不夠力去推門。」她期望未來翻新或新建建築物、道路設施的設計,可為殘疾人士多想一步,更好完善無障礙設施。
她說小時候,父母鼓勵她多外出看世界,慢慢擺脫「社恐」心態。當問及何時開始變得愛打扮?何宛淇笑稱,「因為這個病,我都會自卑,但自細爸爸都會為我們兩姊妹打扮得很漂亮才出門,慢慢習慣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