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醫療科技 開出治病良方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發四大嶄新AI(人工智能)醫學大模型,推進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使用遙距、大數據、微創、人工智能進行醫學程序和研究,已成世界醫學發展大趨勢。生命健康科技一直是推動香港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柱,本港公立醫療系統長期面對醫護人手不足,將人工智能融入臨床應用,減輕醫療系統負擔,令更多病人得到快速和精準的治療,是醫護、科研以至一般市民大眾的願景,期望特區政府積極引領本港大學與科研機構,多用科技普惠民生。

  這批AI醫學大模型,分別聚焦病理輔助、乳癌診斷、全科診斷,及醫學決策剖析,旨在協助全科及專科醫生診症,能為多達30種癌症及疾病提供診斷和預後評估,其中乳癌模型的準確度更可與擁有5年或以上經驗的專業醫療人員媲美。這正好對應了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內較為缺乏資深醫生的問題,有望讓醫院通過科技填補人手所需。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為加快病人獲得先進診療,推動生物醫藥技術新質生產力,特區政府會以制度創新配合科技創新,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施政報告又將生物醫藥技術、醫療器械等納入醫療創新的範疇,各種新的治療方法在香港醫療系統出現令人期待。本港在AI醫學取得成果,既是呼應了香港在高質量發展方面作出了實踐,也是面向公共醫療這個大眾關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本港醫療系統長期面臨病人長時間輪候診症的問題,每有新的醫學科技引入和面世,對病人特別是頑疾的病人及其照顧者來說都是一次鼓舞。

  快速診斷、精確治療是包括香港在內的各地醫學界追求的目標。不少病症例如中風,病人發作時情況往往危急,治療要分秒必爭。以往科技沒有今天發達,病人只能等待醫生到來,憑臨床經驗診斷和治療,有可能費時失事,浪費搶救最佳時機。隨着遙距診斷、磁力共振新技術面世,腦神經科醫生可在數分鐘內就可辨別出病人情況,把握黃金時間治療病人,更多的病人有機會因此獲得康復,免受四肢癱瘓之苦。同理,人工智能透過學習訓練策略,處理多個醫學個案,在不同病症領域進行多次判斷實測,精準分析病況,簡化治療流程,有效減低延誤診治和誘發重症的機會。若相關技術不久之後得到廣泛實踐應用,相信將成為醫護的好幫手。

  香港努力在醫藥科技作出新嘗試,將可提升香港醫療專業的世界地位和區域優勢,吸引更多醫學人才。未來特區政府如果可以與內地在醫療數據方面實現更廣泛跨境流通,充實醫療科研參考庫,同時配合醫護人才輸入計劃引入更多醫護精英在本港醫療系統服務,將更有效令新興醫療科技在香港落地應用,造福廣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