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漫遊/新作《空山橫》收錄十六篇「有聲」文章 李敬澤:人的本能就是尋找和確認聲音

  圖:李敬澤為讀者簽名。\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圖:李敬澤為讀者簽名。\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寫到。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對這首詩解讀說,在莽莽蒼蒼的大自然曠野裏,在無邊無際的沉默中,人的本能就是用聲音尋找和確認他者的聲音,「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座空山,聲音照亮了王維。」\大公報記者 張帥武漢報道

  日前,李敬澤攜新書《空山橫》與武漢讀者見面。這本書起於「聲音」,由十六篇演講構成,討論文學、跑步、雨燕、鵝掌楸、超級AI、有機村莊、自然生態等多元主題,以幽默睿智的文字坦誠內心,傳達對世界的觀察與未來的省思。

  把即興聲音化為文字

  李敬澤稱,多年來在稠人廣眾前說話,他偏執地要求自己不寫稿子,不從第一句話想到最後一句話,不讓每一句話都事先落到書面上,而是把自己驅趕到一種不確定狀態,赤手空拳、走投無路、如臨深淵,站在麥克風面前,逼迫腎上腺素分泌,在猝不及防中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聯繫連接起來,「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讓風來讓雲飛。」

  除劉震雲之外,李敬澤是內地作家裏有名的跑步愛好者。他認為空稿演講如跑步一樣,散步、坐着、躺着都比跑步舒服,但是不慣着自己,命令自己跑起來,最初一公里如同天人交戰,肉身沉重,堅持下來,骨頭和肉都輕了。他想看看能不能通過空稿演講,讓「裝死的」的腦子和舌頭活過來。

  「這是我特別喜歡這種方式的原因。先說話,讓聲音流淌,然後在書面上修改完善。把時間再過一遍,把生命再經歷一次。」李敬澤說,事後拿到演講速記稿,慢慢地在電腦上修改,即興的聲音化為文字落在書面上,像重回到了現場。定書名時,《空山橫》套用了王維的詩詞加上了一個「橫」字,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若認為「一座空山橫在眼前」可以,或者認為「面對空山強橫起來」,不害怕說話,也行。

  雨燕走「雲路」 行者走「本路」

  今年七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在中軸線古老的建築中生活着一群「飛行高手」北京雨燕,每年完成繁殖任務後便從北京向越冬地遷徙,最遠抵達非洲大陸南端,次年再回到北京繼續築巢繁衍。

  「如果讓我為理想中的作家選一個LOGO(標誌),我選北京雨燕。」已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李敬澤介紹,為了有足夠的高度飛起來,北京雨燕必須棲息在高峻之處,如果是尋常的屋檐,牠們來不及飛起就會栽到地上。換作一個作家,那他就是命定的飛行者,對人的想像和思考以天空與大地為尺度;他必須御風而飛,因此堅信虛構的意義,通過虛構俯瞰人類精神壯闊的普遍性。

  在李敬澤看來,有的作家是北京雨燕,有的作家是行者。作家如李白在心裏和筆下都兀自大鬧,走的一直是「雲路」,光芒四射,活在世人的仰望中;而作家如杜甫曾經是雨燕,年輕時心高萬仞,後來落了地,在地上長出了腳,成為了行者,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橫絕古今的曹雪芹則既飛在「雲路」上、又走在「本路」上,茫茫人海走成了孑然一人。這些偉大的靈魂,在往昔、現在一直陪伴着我們,他們是我們的理想作家。

  做一個滿懷敬畏的「述者」

  李敬澤的分享會在具有武漢文化地標之稱的卓爾書店舉行。他坦言,每次去書店、圖書館都覺得特別「受傷」,面對那麼多書,會覺得天下的真理和道理都被人說完了,天下的好故事都被人講完了,天下的美辭章也被人寫盡了,而且還寫了那麼多。

  「這個時候,你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回到家,面對電腦,孤燈長夜、搜索枯腸一個字一個字寫下去,這到底有多大的意義?世間是否真的就少你這一本書?」李敬澤說,很早的孔子就「述而不作」,把自己定位為傳統闡釋者,勘定和守護恆常不易的價值。他也希望能以孔子的態度,平衡這個時代「作者」的淺薄和狂妄,面對自然大化,面對人間萬象,面對先人的智慧,謙卑地做一個滿懷敬畏的「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