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借鑒廣東創科經驗 結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梅若林

  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隨着河套、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陸續落成,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和機制對接,成為香港創科發展實現更大突破的關鍵。近數十年來,廣東省在創科發展上取得的成就一鳴驚人,與香港毗鄰的深圳更從原本的「一無所有」走到成為今天的「中國硅谷」,對於現在主力發展創科的香港而言,這是必須借鑒以至學習的經驗。只要善用在金融、市場方面的獨特優勢,加快融入國家創新體系,香港的創科產業必能實現新的突破。

  廣東省是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並且連續35年穩居經濟總量冠軍寶座,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蟬聯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6萬家,是名副其實的全國創新科技強省,其中深圳、中山、佛山等城市,更為培養和引進創新企業出盡奇謀。

  這裏先以深圳為例,在30多年前的發展初期,深圳不具備基本的科技、知識、人力、文化等創新要素;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7602.5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軟件與信息服務、智能終端、網絡通信、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網聯汽車均呈兩位數增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更從2000年僅212家,增長到現時近25000家;其餘還有95間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核心

  深圳在這數十年間的變化,絕對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這也自然生出一個問題:是什麼驅使深圳從原本的「一無所有」走到成為今天的「中國硅谷」?背後原因莫過於當局堅持以創新和市場為主導的政策考量,和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核心的發展方針。

  資金一向是創科發展不能或缺的部分,甚至稱之為最重要的因素也不為過。深圳在協助創科企業融資方面,就可謂奇謀百出。2008年,深圳率先出台了建設創科城市的首部法規:《深圳市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這部法規鼓勵由市政府親自發起或者參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創業投資企業,繼而引導創業投資企業投資於預期良好的科技項目或者屬於鼓勵發展範圍的初創科技企業。

  去年,深圳某數據領域高科技企業憑藉在深圳數據交易所上架的數據交易標的,獲得了1000萬元授信額度並成功放款。這個案例成為全國首筆無質押數據資產資產增信貸款,為數據資產予以確權,亦為如何衡量數據資產的價值、如何根據資產的價值決定增信貸款的授信額度,提供了「深圳方案」,為中小型創科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深圳市政府還提出通過設立再擔保機構,以擔保創科企業一部分的虧損,實行財政有限補償擔保代償損失。這項政策的核心要義,便是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這個發展方針提供了法律依據,換言之,創科企業可以放膽追求突破,即使失敗也不代表從此「玩完」,而是可以繼續累積經驗,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礎。

  由政府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

  再將視野放大到整個廣東,其實也與這個思路分離不開。比如佛山市政府便推出了一系列名為「益晒你」的企業扶持政策,成為廣東首個由政府購買服務支持企業的城市,幫助400多家中小企業向專業機構購買3000多次服務,為企業擴大業務提供保障。

  在廣東,不少科技企業的「糧草」,最初都是來自政府的風投基金。近年廣東不斷推動科技風技創投發展,構建多層次政府引導基金體系,廣泛帶動了社會資本,如今廣東省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達2600餘家、管理基金數約1.2萬,居全國第一;管理基金規模達2.5萬億元,居全國前列。同時科技保險產品亦不斷創新,全省科技保險為近9萬家科技企業提供兩萬億元的風險保障。廣東的整個創科產業,從創業、融資、投資到風險管理,都已儼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回到香港,優厚的基礎科研能力、坐擁多間全球百大大學、與國際接軌的研究環境,日前公布的新施政報告更提出優化「創科創投基金」,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產業的初創企業,這些都是香港得以逐步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獨特優勢。

  但同一時間,目前香港的創科產業也面對不少挑戰,例如融資不易、審批效率較慢、成果轉化耗時太長,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透露,現時署方每年處理超過2萬宗申請,處理的職員只有數十人,每宗個案審批只需時1至2個月、部分需要10個月至1年。

  政府除了必須優化相關程序以外,更應運用長年來在金融、投資方面的優勢和豐富經驗,借鑒廣東的創科發展歷程,結合「有為政府」和善用「有效市場」,以企業、人才為中心構建一個適合香港的創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