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年年烏鎮 今又烏鎮

  何冀平

  轉眼,已是烏鎮戲劇節第11年。今次小鎮有來自全球11個國家的頂尖大師力作雲集於此,帶來24部劇碼,呈獻86場演出;18部青年競演劇碼,以「枕頭、陽光、大恐龍」為題;2,000餘場古鎮嘉年華、11場小鎮對話、9個戲劇工作、38場朗讀會、音樂、電影、舞蹈、潮玩、裝置、閱讀、展覽、快閃、市集、美食……不捨晝夜,難怪年年烏鎮戲劇節,搶票都是一項技術活兒。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防備越國,史稱「烏戍」;秦漢時期,烏鎮屬會稽郡;唐朝,烏鎮隸屬蘇州府;宋明清隸湖州,烏鎮有千年歷史。

  很早以前到杭州,友人建議去看看烏鎮,印象不深,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弄明白了一個事情。一直不解江南富庶人家的嬌媚女兒,吃穿不愁,青山綠水環繞,為什麼肯離別溫柔鄉,不顧生死投身革命?引導者獻寶似地推介:看,這就是小姐的繡樓!狹長的走廊,黑洞洞的亭子間,密不透風,窗戶一小扇,層層帳幔遮擋着一張戲箱似的木床,房頂牆角發了黴,梳妝鏡看不見人……在這裏黑暗地渡過一生?怪不得周恩來從這種地方走出去,再沒有回來。這個千百年寂靜陰柔的地方,除了停留片刻看看稀奇,不可長留,把二千年歷史數盡,古鎮默默無聞,瀕臨消亡。

  比周莊晚規劃10年,比西塘晚5年,烏鎮為什麼能一騎絕塵,這要靠一個人,他叫陳向宏。他出生在烏鎮,爺爺、奶奶、爸爸都是烏鎮人。那時他官任桐鄉市政府辦公室主任,一年陳向宏被政府派去安置災民,他發現安置救得了人救不了窮,唯一一條路:改造改變。陳向宏把酒作坊、糖作坊、印花布都搬到烏鎮,老街加作坊,不過如此這般,他產生了一個理念,不能讓人來了只看房子、古舊,要有故事、有情節、有場景,這不就是戲劇的3大元素?元素有了,他又找來人物——做戲劇的人。戲劇就是夢,烏鎮是有夢的地方。陳向宏本行不是做戲劇的,這叫「出圈」。創新需要敏感,敏感地捕捉能力,讓烏鎮一飛而起。

  文、旅連在一起,卻是兩個概念,文化是內容是前提;旅,是文化下的應用、商業、工具,混為一談就沒有了意義。

  此篇見報時我已在烏鎮。